孫曉娟
【摘要】:近幾年,國內各個省份都將旅游作為拉動省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內蒙古的旅游經濟發展可圈可點,除了發展中的優勢以外還存在旅游經濟發展短板,據此提出發揮資源及區位優勢,創新改革旅游體制的對策。
【關鍵詞】:旅游業;內蒙古;優勢;挑戰;發展
1.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現狀
1.1 旅游業加快對外開放升級
內蒙古近幾年一直在為推進區域經濟而努力,加快與外省的聯合,并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下加快對外開放。2014年舉辦了“長城金三角區域旅游合作聯席會議”;2015年,與周邊6個省份建立“中國冰雪旅游推廣聯盟”;2016年,建立了“萬里茶道”國際旅游聯盟。
1.2 旅游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內蒙古以旅游為核心,推出了“旅游+”政策,意將旅游與航空、文化、體育等結合,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用旅游帶動周邊產業經濟增長,進一步擴大旅游產業規模。根據2016年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全區完成旅游項目投資387億元,增長16.56%。全區實現旅游總收入2714.7億元,比上年增長20.3%。接待入境旅游人數177.9萬人次,增長10.7%;旅游外匯收入11.4億美元,增長18.4%。國內旅游人數9627.4萬人次,增長15.3%;國內旅游收入2635.6億元,增長20.1%。
1.3 旅游業體系不斷完善
樹立旅游品牌,以“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為統攬,內蒙古建立了6大品牌4大旅游片區3級品牌線路和若干景區品牌,命名為“643x”體系,并提出了“全域旅游”搭配“旅游+”共同發展的政策。加強旅游管理,建立“1+3”體系,并制定實施了《旅游行業管理創新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旅游安全應急預案》。
2.內蒙古旅游業發展優勢
2.1 地理位置優勢
內蒙古橫跨國內東北、華北、西北,與八省相鄰,靠近首都北京,占據有利的區位。作為中國“北邊的大門”,內蒙古也成為了外國游客入境的首要選擇之一。根據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從2010年至2015內蒙古自自治區的入境游客占比一直在95%以上(2010年98.18%,2014年95.76%,2016年95.78%),外國游客稱為內蒙古客源的大部分。
2.2 資源稟賦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由于跨經度較大,且四季分明,省內資源主要由草原、古跡、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按照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旅游資源8個主類我區全部具備,34個亞類具備30個,181個基本類型具備112個,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組合性。作為最早游牧部族生活的地方,擁有如紅山文化、大窯文化,多處古城遺跡,昭君墓,成吉思汗陵等廣為人的知豐富的文化背景。
2.3 國家政策優勢
2015年提出“515”戰略,戰略緊緊圍繞“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強國”5大目標,推出旅游10大行動,開展52項舉措。借此契機,內蒙古提出了“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為主題的系列品牌活動。
2017年7月3日,國家旅游局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十三五”旅游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加大對專業旅游人才的培養,此政策推出能有效改善內蒙古的人才市場短缺以及旅游人才質量低下的狀況。
3.內蒙古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3.1 基礎設施較為落后
交通難約束旅游業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很多優質旅游資源都分布在邊遠地帶、交通末梢,潛藏于高山密林深處、草原大漠腹地,導致現在全區只有57%的高A級景區通二級以上公路,重點旅游城市與旅游景區之間的無法有效銜接,鐵路分布過于疏散,境內缺少大型國際航空港。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立體現代化交通網絡尚未形成,交通難成為旅游的主要問題。
景區公共設施不完善。缺乏便民服務場所,比如大型游客集散中心、購物綜合體和自駕車、房車露營地。通訊設施不完善,景區地多偏僻,成為阻礙通訊的主要因素。
3.2 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
內蒙古雖然旅游資源豐富 ,但是并沒有完全開發和利用,由于氣候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大多數自然風景與周邊省區的風景也相差無幾。很多旅游資源的價值只限于了觀賞,并沒有好好利用。內蒙古還是需要抓人眼球,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已有的旅游資源,多角度利用,爭取將資源優勢變為旅游優勢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3.3 國內旅游業競爭較大同質化嚴重
在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情況下,各省也紛紛打出了自己的旅游品牌,不過旅游產業同質化過于嚴重,特色較少,旅游業競爭較大。據“十三五”規劃建議和綱要等資料顯示,全國各省區市幾乎都將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85%以上的市地州盟、80%以上的縣市旗區將旅游業定位為支柱產業。由于氣候環境等限制,無法避免的會出現景區雷同現象。
4.加快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策略建議
4.1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基礎建設從兩個方面來講,首先是基礎交通。完善公路體系,爭取5A,4A級景區都能夠通高速或者一級公路;可以開通特色旅游專線,增加旺季的旅游專線數量,以熱門景區為中心建立鐵路樞紐,保證鐵路的暢通;發展國際旅游航線,建立國際航空港,并為旅行社或大型游團提供包機專項業務。第二是景區的公共設施。加大“廁所革命”的力度。可以在高速路口或者臨近景區的地方樹立鮮明的廣告牌或者指示牌,標準化游客中心的服務,擴大對專業旅游人才的招收,完善旅游服務。
4.2 發揮資源及地理天然優勢,發展特色旅游經濟
內蒙古擁有“六大奇觀”與豐富的背景文化,草原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是我們的一大特色,可借助區域劃分為對內旅游與對外旅游兩個方向。對外利用與日本、俄羅斯等地較近的地勢,主打民族風情的草原文化品牌,同時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將絲綢之路的體驗與“萬里茶道”相結合,更具中國特色。對內,在旺季時(春夏兩季)主打游牧文化體驗,舉辦旅游文化節,并推出“研學”專項活動,給學生屬價格;在淡季(秋冬兩季)時可以深入挖掘滑雪、沙漠旅行、溫泉、賞霧凇等冬季活動。
4.3 創新旅游體制,完善旅游產業鏈
依靠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與京津冀共同發展為契機,使內蒙古旅游發展緊跟周邊發達省份步伐,并以中蒙俄之間的發展合作關系,加強國際旅游,共同規劃旅游產品與路線,打造國際旅游品牌。“旅游+”與“1+3”戰略分別加強了多產業融合發展與旅游管理機制,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與全域旅游融合,將旅游資源充分利用,打造四季都能游的旅游體系,開發冬季冰雪主打旅游。
4.4 深化旅游業供給側改革,跟進“十三五”規劃
供給側改革是指用改革的辦法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在旅游業方面,通過對生產要素以及生產技術進行改革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第一是擴大制造業,從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旅游相關產品也相應增多,房車、釣具、滑雪杖、馬具等都成為了旅游必需品。用旅游業帶動相關制造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第二是科技進入旅游,增加新體驗,拉動內需。現下最流行的虛擬VR技術,可適用于各個年齡層的體驗,可在文化體驗館等地設置VR體驗館,從新的角度出發,能帶來更好的旅游體驗,可增加游客數量。
參考文獻:
[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 中國統計年鑒2016
[2]http://www.hhhtnews.com/2017/0207/2384251.shtml 呼和浩特新聞網
[3]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