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交通事故頻發,其中因為醉駕導致的重大惡性交通事故更是為甚,給社會造成了嚴重惡劣的影響。隨著群眾對醉駕入刑的呼聲愈發強烈,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中正式明確了道路上醉酒駕駛的刑事責任,本文主要從法理學的權利與義務、立法的原則、構建和諧社會等角度分析醉駕入刑的意義。
【關鍵詞】:醉駕入刑;法理學;刑法
餐桌的上的應酬和汽車的普及,使得我國交通安全管理出現了許多新問題。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實施,“危險駕駛”入罪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明顯加大了對醉駕、飆車等危險駕駛行為的懲罰力度。
一、醉駕入刑的概念
“醉駕入刑”發端于《刑法修正案(八)》的制定和實施。該詞有三層含義:一是醉駕”一詞寫入刑法典;二是醉駕行為犯罪化,即通過刑事立法將醉酒駕駛行為規定為犯罪行為進行抗制;三是司法機關根據醉駕犯罪法律對醉酒駕駛行為定罪處罰。本文中分析“醉駕入刑”的合理性僅是指第二三層含義?!白眈{入刑”成為《刑法修正案(八)》的最大亮點和熱點。
二、醉駕入刑的背景及過程
《刑法修正案(八)》將醉酒駕駛行為界定為犯罪行為,與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惡性醉酒駕駛交通肇事案件密切相關。
第一,醉酒駕駛所造成的社會后果十分嚴重。據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有近10萬人被車禍因車禍死亡,而其中60%的車禍都是由于醉酒駕駛引起的。特別是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酒后駕車事故數及死傷人數上升較快。將近一半的駕車人有酒后駕駛的經歷。
第二,現行的法律法規對醉酒駕駛的行為缺乏必要規定。長期以來,我國對醉酒駕駛肇事行為的治理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對醉駕行為只有行政處罰,即警告、罰款、暫扣或吊銷駕照或拘留,根據是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8條和第91條,在刑法中沒有相關的規定。雖然行政機關有時通過專項行動嚴厲整治醉酒駕駛行為取得一定效果,但這種運動式的執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執法成本相當高,而且不能從跟不上消除醉駕行為人的僥幸心理,因此只是權宜之計,不能成為長久之策。
所以在2010年8月23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提請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將醉駕、飆車,情節惡劣的,定為犯罪。根據《刑法修正案(八)》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2011年5月1日零時起,將醉酒駕車、飆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行為定為犯罪,規定:“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這明顯加大了對醉駕、飆車等危險駕駛行為的懲罰力度。
三、醉駕入刑的意義
醉駕入刑是眾望所歸,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其合法性。
第一,醉駕入刑體現了權利義務相統一思想。法是以權力和義務為機制調整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權利和義務貫穿于法律現象邏輯聯系的各個環節、法律的一切部門和法律運行的全部過程。《刑法修正案(八)》第22條的規定涉及駕駛行為人的道路使用權和飲酒權、行人的道路使用權和生命健康權、駕駛人不得醉酒駕駛的義務。該條文對權利、義務的設定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其背后蘊含的法理思想和精神卻是豐富和精深的。一是義務為重心,義務規則優先。在行使權利時要先履行義務。但是,這并不是說要排斥、否認權利,而是正視法律規則的形成事實,理性看待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充分發揮二者調節人的行為的效用,是刑法規范的義務性特征的體現,也是法律規則形成原理的反映。二是權利正當協調。正當原則是指立法機關賦予某人做或不做某種行為的自由時,其根據是這種行為對社會或他人是無害的以至于社會或他人對該行為都贊同(至少不反對)?!缎谭ㄐ拚福ò耍返?2條為駕駛行為人設定了道路使用權的同時規定駕駛行為人不得醉酒駕駛,原因就是駕駛行為人以醉酒駕駛的方式行使其道路使用權已經(或可能)危害的他人的生命健康、破壞社會秩序,社會公眾不同意甚至強烈反對,必須予以限制。
第二,醉酒入刑體現了立法的基本原則。立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為立法活動提供某種基礎或本源的、指導性的標準或規則,它是立法主體據以展開立法活動的根本準繩,貫穿于立法活動的全過程,凝集著一定社會全體成員的權利和利益的期待,反映著一定社會所追求的法律精神、法律價值、法律理想和法律目的。在一系列惡性酗酒醉駕的重大交通事故發生之后,媒體的宣傳報道、社會民眾的強烈呼聲對醉駕入刑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實際上媒體宣傳、民意推動是立法民主化中的協商民主形式。《刑法修正案(八)》從草案的提出到通過,嚴格遵循了我國立法法的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體現了立法的民主性、公開性和公正性,符合立法的基本原則。
第三,醉駕入刑有助于維護社會安全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們所共同追求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以及一些不和諧因素的增加,處于社會底層的產業工人、農民和城市無業、失業等弱勢群體,就產生以一種仇富心理,認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而且富二代、星二代酒后開車肇事事件也屢屢發生。在這種大背景下,醉酒駕駛者在道路上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人們的出行安全得不到保障,激化了社會矛盾,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醉駕入刑成為保護道路行人安全,維護弱勢群體,構建社會和諧的法律調控手段之一。
結語:醉駕入刑是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下法律體系完善的一個重要縮影,醉駕犯罪法律實施后,取得了良好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顯文.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2).
[2]陳瓊波. 法理學視野下的“醉駕入刑”探析[D].海南大學.2010.
[3]盧啟志.“醉駕入刑”的法理學思考[D].云南財經大學.2012.
[4]薛舒平.醉駕入刑的法理合理性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2(03)
[5]陳俊潔.和諧社會視野下醉駕入刑問題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1(10)
作者簡介:孫悅(1995—),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