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從《回憶三部曲》到《阿基拉》再到《蒸汽男孩》,日本動畫導演大友克洋的動畫作品中無不顯示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對機械元素的運用與對科技發展利弊的探討深深地植根于其每一部的作品之中。本文以大友克洋動畫電影《阿基拉》為分析的對象,從作品創作的背景、人物的塑造以及探討科技的主題入手,分析大友克洋動畫電影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大友克洋;凡人英雄;機械情節;《阿基拉》
一、《阿基拉》的創作背景
1.戰后社會與失落的十年
大友克洋是日本二戰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二戰的失敗使得日本民族的自信心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為了迅速崛起,日本向歐美大國學習,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國民經濟迅速發展,最終使得日本國民又恢復了以往的信心。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日本許多學者出版了帶有“科學技術統治論”的著作,汽車、空調、洗衣機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已經深深滲入到了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享受到工業福利的人們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好處,對機械的依賴逐步加深,產生了深厚的機械情結,這一情況反映到漫畫上,就表現為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帶有機械元素或者直接以機器人為主角的作品,如動畫大師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在這一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友克洋也對機械有著深深的迷戀,《阿基拉》中各種各樣先進的機械設定、以及主角鐵雄的身體最后異化成了機械等橋段,正是這一情結的反映。
隨著時間的推移,80年代的日本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大量公司倒閉,許多人失業,原本在生活中帶給人們許多便利的機械產品也逐漸給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科技帶來的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就業崗位變少,與之前反差巨大的社會現狀對日本民眾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給社會帶來了恐慌,大友克洋把這一時期民眾的患得患失和對機械的復雜感情,以及自己對社會、對科技的哲學思考全部體現在了《阿基拉》這一作品中,比如在影片中,政府不斷地進行科技研發,但科技卻最終成為了毀滅自己的致命武器。
2.地理環境因素
日本是一個島國,地形狹小、四面環海,從南至北有這各種各樣的自然風貌,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但日本位于大陸板塊交接的地震帶上,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再加上國土資源有限,使得日本人時刻生活在強烈的生存危機之下,這也使得他們對大自然抱有著崇高的敬意。同時,日本列島由于氣候原因常被濃霧籠罩,給人留下了變幻莫測、朦朦朧朧的印象。以上種種,使得日本人在長期的生活環境中養成了獨特的美學觀——“物哀”美,他們認為美好的事物就如同櫻花飄落般短暫,萬事萬物在時光中也不過稍縱即逝、化為烏有,因此美是不穩定的,而佛教“六道輪回”觀念的傳入,更是加強了日本人“物哀”的意識。在這樣的條件下,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擔憂轉化為了對機械和科技的追求,只有科技發達才能解決日本的資源問題,機械化作為人類強化自身能力并拓展生存空間的一種手段被日本人崇拜著。大友克洋的《阿基拉》正是在劇情中融入了機械和科技等元素,體現出了日本民眾內心對機械的夢想,才最終得以成功。
二、《阿基拉》主題探討
《阿基拉》內容龐雜、含義豐富,涉及到多個主題,將個人的抉擇放入科技社會的大環境中去描寫,以此展現人性。
1.凡人英雄的自我成長
在日本以往的機械動畫作品中,從情節到人物都有著一套相對固定化的設定。比如主角是強大且富有智慧的,凝結了人們懲惡揚善的美好希望;而反派往往是惡的代表,是需要被譴責的一方。但這種固化的設定會使得觀眾在長時間的觀看中產生審美疲勞,大大降低了劇情的觀賞性與吸引力,而被概念化的英雄主角也往往難以獲得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與心理上的認同。在《阿基拉》中這一情況得到改變,為了避免單一扁平化的人物設定,大友克洋將各個人物形象進行了世俗化的處理,深入挖掘人物內心的情感與矛盾,以此給觀眾帶來真實感,比如主角鐵雄不再是英雄的化身,他的成長也不再是一帆風順,而是面臨著許多困難與考驗。
鐵雄是暴走族團體“飛車黨”的一員,他是團隊中最弱的成員,經常被其他成員嘲笑,只有首領金田從小幫助他,鐵雄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弱小,對金田的感情也經歷了由最初的依賴和崇拜到最后的反感與抗拒,他想變強大卻不得其法,青春期的叛逆情緒也使得他焦躁不安,這種心態使得他對金田的態度十分矛盾,既在關鍵時刻依賴金田的幫助,又對金田充滿著怨恨。在得到“阿基拉”的力量后,鐵雄的命運發生了變化,他的體內產生了巨大的能量,性格也變的狂妄自大。他殺死了前來追捕他的軍隊、殺死了曾經的飛車黨成員,更是因為嫉妒妄圖殺死金田。在這種逐漸膨脹的狀態下,鐵雄的身體不斷經歷著“暴走”與“變異”,他所表現出的“反英雄主義”代表了一種全面的“反抗”:反對越來越無意義的世界,反對用權力來制定規則的執政人物,這種青春期叛逆的主題無論何時在全球社會都能引起許多共鳴。
鐵雄在身體產生異變的同時也在尋求著自己新的身份,在影片的最后,鐵雄的身體異化為了一個巨大的機械嬰兒,這也象征著他在孤獨中尋求著毀滅與新生。最終,鐵雄無法控制自己的變異和體內的力量,最終摧毀了新東京,自己的存在也隨著大爆炸消失了。雖然鐵雄最終走向了毀滅,但他不再迷茫,而是肯定了自己的存在,電影最終在鐵雄的一句臺詞“我是鐵雄”中迎來結束。
2.對社會與人性的思考——末世情結
大友克洋在《阿基拉》中描繪了一個殘酷冰冷的科學與機械的世界,他擅長用科技的意象隱喻他想表現的主題。影片中,有幾個不同的勢力相互牽制著彼此:政府政客為了政治斗爭利用不同的反政府武裝團體;軍隊以為了日本發展為名義進行著強權統治;科學家為了自己的科學理想進行極其危險的研究;反政府團體為了各自的利益拿起武器戰斗……在繁華先進的城市的角落,吸毒、犯罪時有發生,爆炸、槍戰充斥著整座城市,令人眼花繚亂的摩托車、飛機、衛星等現代工業機械大量出現,在科技的發展下人的物欲極度膨脹、精神極度匱乏。影片中封印著象征權力與欲望的“阿基拉”的卻是政府標榜著平等、和平的奧運會體育場地下,這一設定極具諷刺意味。
在《阿基拉》中,發達的機械和先進的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在大友克洋眼中,科技的發展是造成人類最終走向毀滅的源頭。他的作品不像宮崎駿的作品那樣陽光向上, 而是充斥著人性的黑暗、文明的墮落和社會的腐敗。
在世界范圍內,反科技的呼聲日益增強,由于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的環境與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傳統的家族制度與家庭結構已然解體,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與社會分工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人們內心普遍感到困惑與空虛。當科技的進步大于人類自身素質提升的速度的時候,科技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帶來的就不僅是好處,而是巨大的災難,具有毀滅性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貪婪的人性,人類反過來被科技影響、異化,《阿基拉》中鐵雄無法控制“阿基拉”的力量正是對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表現。
三、總結
二戰和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深深影響了戰后的日本人,大友克洋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夸張化的手法表現著自己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他用自己的作品警醒著世人,引起人們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關注。隨著《阿基拉》在商業和藝術上的成功,大友克洋對科技的反思成為了他的獨特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也正是他作品的深刻之處。
參考文獻
[1]Susan Napier.Anime from Akira to Howl's Moving Castle[M]. Palgrave MacMillan.2005.
[2]『BRUTAS』合併號別冊「新解説 大友克洋」マガジンハウス[Z].2007.
[3] 李林燕. 大友克洋動畫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