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成
【摘要】:伊格爾頓對于意識形態的內涵指出:“我說‘思想意識大體上是指我們所言所信的事物與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相聯系的方式。”在其對于文學批評的政治性以及革命的批評當中,也一針見血的指出意識形態就是階級之間的權利關系在意義層面的斗爭。在一個成型的社會體系中,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的精神內核總是受到社會權利不同程度的影響?,F代社會的思想自由在普遍范圍內得到了解放,尤其是公民社會概念的興起,網絡平臺的話語權下放,使得社會權利與政治權利相互轉化成為可能。
【關鍵詞】:思想意識;社會權利;階級;民主
一.意識形態與社會權利的歷史關系及呈現
伊格爾頓在《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中提到:“意識形態不是一套教義,而是指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們束縛在他們的社會職能上并因此阻礙他們真正地理解整個社會的那些價值、觀念和形象。”可見人們所處的社會階級是意識形態形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之內雖然有個體差異性的自由,但是作為某整個非主導地位階級的社會權利是局限的。且同一階級意識形態存在特定的話語與表征,集合無數個體成型于社會環境下的經驗,服從于個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因此不論歷史進程如何,我們總能從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分布中找到權利角逐的投影。且這種無意識的感覺、評價、觀察和相信的方式,并不能被灌輸或者教化,而是我們社會權力保持和再生的本能。
意識形態將歷史看成是“第二自然”,從而使歷史的格局與權利分配表現得像是自發的、永恒的和不可改變的。成功的意識形態能使其信仰成為自然的和不言而喻的—使它們與社會的“常識”相一致,使任何人都不會想象它們曾經是不同的。這也是意識形態區別于教義的根本所在。
二.社會權利重構帶來的意識形態意義競爭的變化
伊格爾頓認為,意識形態的力量在于它具有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能區分出哪些權力斗爭處于整個社會生活形式的中心,而哪些不是。因此,伊格爾頓指出,意識形態與其說是“語言”問題,不如說是“話語”問題,它是各種物質利益斗爭的場所。一個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起作用,并且發現一些聯系這些層面的方式。它必須擴展開來,從一種精致的思想形式到日常生活的細小事件,從學術性的論述到大街上的呼喊。所以我們姑且可以把意識形態的意義競爭放在話語權的爭奪層面上來看待。
隨著公民社會概念的興起,民眾政治參與極大提高。媒介環境下的社會權利呈現出重構的現象。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層建筑屬性,能把個體的觀念與國家、階級矛盾和生產方式這樣一些更為傳統的政治主題重新聯系起來。一方面主體能夠潛移默化,無孔不入地實現一般意識形態對人的異化,使人性獲得全而深的解放。另一方面,泛化的非主流的意識形態獲得傳承的生存空間,一旦一家獨大就能對一般意識形態產生解構作用,沖擊甚至顛覆統治階級對社會合理性的形象塑造。近幾年來,發達國家利用空間資源以及信息技術的優勢,不斷對不發達國家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輸出,使得本土一般意識形態面臨消解威脅的事例不勝枚舉。而意識形態的輸出方式,正是以媒介為基礎的網絡平臺,電影,廣告,書籍等。
(一)意識形態服務于利益
決定意識形態的意義不是階級的內在意識,而是意義系統在權力關系中的作用。一個階級可以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同樣,一個意識形態可以被不同階級挪用。兩者之間不存在整齊的一一對應關系。意識形態的實質還在于利益的獲取和維護。
伊格爾頓指出:19世紀中期的英國,基督教會勢力衰落,社會發生了思想意識的危機,由于“文學能訓練群眾,使他們習慣于多元思維和多元感情...文學還能向他們傳播資產階級文明的道德財富,向他們炫耀中產階級的成就,從而引起他們的敬畏?!庇欣谥挟a階級的向心力加強以及形象建設,社會地位認同,利用無產階級的向往驅動勞動力。例如:“果粉”這個自我稱謂對于大多數對品牌無追求的人來說并沒有所謂,但是對于無力消費蘋果產品的人群來說這就體現秀優越(高品質,購買力象征)。對于國貨的支持者來說這就體現攀比(科技,民族主義象征)。價值沖突一直存在,虛假意識暗含的隱蔽的利益動機。
在公民社會概念興起的現代社會,不平等依然存在,只是改頭換面。媒介環境中,對于公共事件的輿論導向雖然并不直接由統治階級發布,但是每一層次的思想表達能效并不相同。意見領袖的存在,就壟斷了某一領域的主流意識。在民間輿論場的角逐中,一方面受制于準入層(與一般意識形態背道而馳的走向消亡),另一方面屈從于多數人的利益才傳而求通。
(二)意識形態依然是統治人、支配人的觀念性的力量
在阿爾都塞的“文化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概念之中,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也就具有了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主要特征。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對文學批評的影響是在伊格爾頓的早期著作中得以體現。也就是伊格爾頓所謂的的審美意識形態。
無論到了哪個社會,意識形態總是一種占據主導地位的精神力量。媒介環境中多元化的意識形態也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滲透,小到生活習慣,大到行為支配。但是這種滲透的局限性不再是伊戈爾頓所說的基于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對批判性觀念的認同。更多的是尋求自我的身份認同,也即尋求從屬同一意識形態下的群體力量,社會地位,而非考慮主流價值觀是否束縛個體思想。群集性力量越大意味著個體所能獲得的社會權利越大。媒介環境中的觀點生產比文學生產的步驟更加簡單粗糙,去藝術化的特點讓思想意識的表達更加浮于表層,此時作者意識形態已經完全代替了審美意識形態。這也讓社會階級、性別、民族、宗族、區域等更容易成為支配行為的因素。民族主義,女權主義,宗教,都是實踐的能動機制。
(三)意識形態的復雜性在于:意識形態既是一種立場,也是一套話語
對于統治階級而言,是利用意識形態贏得被統治階級對其權威的最低限度的同意的一套話語,這些話語中包括倫理價值話語、藝術表現話語、宗教信仰話語等。放在現代社會的媒介環境當中來講,就是從屬于不同輿論陣營下的受眾獨立創建的話語體系。
我們在一套完整的話語體系中不容易對一般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因為通常它貫穿了我們所能接觸的社會條例中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對此環境提示之下的傳統取向,道德準則深信不疑,甚至出于無意識的信仰,自覺扮演在此立場下的宣傳者。從這一點看來,意識形態賦予某些或許本來內含差異的群體或階級以一致性,從而使該群體或階級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體。意識形態經常為一定的集團或階級提供一致性,如果內部有差異,使其結合成同一性,并且將社會變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三.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的現實意義
毋庸置疑,伊格爾頓對各種意識形態理論堅持一種既批判又繼承的態度,從策略性的視角出發,對傳統的意識形態概念進行了清理和重新審視。特別是關于意識形態的社會功能探索,伊格爾頓的良苦用心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再對意識形態這個概念作簡單化的認識判斷,而盡量要從一種深度眼光出發對這個概念作整體觀,作動態觀,從社會中不同階級之間的確切實踐中了解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自季廣茂:《意識形態》,廣西大學出版社,2005.
[3]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 MI.北京:三聯書店,2003.
[4]特里·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1997.
[5]特里·伊格爾頓:《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6]斯拉沃熱·齊澤克等:《圖繪意識形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Terry Eagleton.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edition),Oxford,UK;Blakwell Publishers,1996,
[8]方玨;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探要[D];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