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根據同治九年《南昌縣志》關于災害的記載,以縣為空間單元,對唐至清代(AD785—1870)1085年間南昌縣地區的洪澇、旱災和饑荒等疫災進行梳理。以時間為序列,對南昌縣災害按朝代、季節進行初步研究。根據研究的需要,借鑒《清代皖北地區洪澇災害初步研究》一文,對南昌縣地區洪澇災害進行等級劃分。最后結果表明:自明清方志中有系統災害記載后,南昌縣地區災害發生具有較少、連年的特征;其洪澇災害的類型以澇、偏澇為主。上述洪澇災害發生的基本情形,說明南昌縣地區屬于典型的“非積歉之區”。
【關鍵詞】: 南昌縣;災害;AD785—1870
災害是能夠給社會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物總稱。災害不表示程度,通常指局部,可以擴張和發展,最后演變成災難。自人類誕生以來,災害就像是人類的影子,總是與人類相伴而行,即使科技高度發達、醫學空前進步的今日,災害仍然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敵。因此,反思歷史,探討災害流行的歷史規律,對于今日南昌縣地區的災害防范和人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建設均具有現實意義
南昌縣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隸屬南昌市,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漁業重點縣,享有“江南糧倉”、“魚米之鄉”等美譽。南昌縣歷史最遠可追溯至公元前202年漢大將灌嬰筑城建縣。
一 南昌縣災害流行的時間序列
(一)唐朝(AD618—907)
唐朝時期災害記錄水災共有5條(除水災外4條旱災記錄,因水旱引發3條饑荒記錄)
(二)宋朝(AD960—1279)
北宋時期災害記錄水災共有4條,南宋時期共有7條災害記錄水災(除水災外8條旱災記錄,因水旱引發3條饑荒記錄)
(三)元朝(AD1206—1368)
元朝時期共有10條災害記錄水災(除水災外1條旱災記錄1條饑荒記錄)
(四)明朝(AD1368—1644)
明朝時期共有33條水災記錄(其中除水災外14條旱災記錄引起5次饑荒)
(五)清朝(AD1644—1911)
清朝共有30條記錄水災(除記錄水災外3條旱災記錄,并因水災引起1次饑荒)
以上顯示自唐至清(AD785—1870)1085年間南昌縣水災發生的朝代變遷情況。其總體特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唐至明時期水災發生頻次呈現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明至清時稍有下降。但綜合考慮南昌縣水災災害整體處于上升趨勢,且明清是該縣水災發生最多的時期。
二 南昌縣災害流行的時空變遷
(一)災害類型
見于《南昌縣志》主要有洪澇、旱災與饑荒、地震、雪災、火災、疫災、雨雹、蝗災八種類型的災害,表一是對于災害類型分類及所占比例介紹。
表一顯示洪澇頻度為57%,旱與饑荒為27%,地震為3%,雪災為2%,疫災為2%,雨雹為4%,火災為2%,蝗災為3%。根據以上南昌縣不同朝代各災害所占比例,可知洪澇災害占據了南昌縣災害的絕大部分。
(二)連年分布
災害的連年發生常被作為衡量災害水平和規模的一項重要指標。公元785-1870年間,南昌縣共有24個洪澇災害連年發生時段。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兩點結論:第一,首次發生連年災害為憲宗元和二年秋(807)年之后,此前22年并無連年災害發生的記錄。第二,24個時段合計67個年次發生連年災害,發生連年災害的頻率為16%,即100年發生十六次連年災害,足見災害發生頻率還是頗低的。但24個連年時段有18個發生于明清時期,此時段發生連年災害的頻率為4%,即100年中有4年處于連年災害時期。
(三)季節變化
根據上述災害時間序列統計,唐代至清代(AD785—AD1870)的1085年中,南昌縣共有災害年份156個,疫災頻度14.4% ,即平均7年間有1年發生災害。由于一縣數據較少,故本文將各朝代災害綜合考量,在156條災害記錄中,春季有13次,發生頻率為8.3%;夏季次數最多,發生頻率為34.6%;秋季次之,為27次,發生頻率為17.3%;冬季最低為10次,頻率為6.4%。另外季節不詳記錄有52次。以上數據足見災害流行的季節變遷,之所以夏季是災害發生頻率最高的季節,氣候條件的影響當為主要因素。
(四)南昌縣洪澇等級劃分
根據《南昌縣志》[2]有關洪澇災害記載,并結合《清代皖北地區洪澇災害初步研究》[1]一文,對南昌縣洪澇災害進行等級劃分。
可看出南昌縣洪澇等級劃分,1級洪澇有23次,發生頻率為27%;2級洪澇有37次,發生頻率為44%;3級洪澇有23次,發生頻率為27%;4級洪澇有2次,發生頻率為2%;可見,南昌縣地區以2級洪澇災害為主,3級次之,4級特大洪澇災害發生較少。
三 結語
本文在廣泛借鑒和吸收學界關于災害歷史研究的基礎上,以《南昌縣志》[2]為研究主體,以時間為軸,對唐至清(AD785—1870)《南昌縣志》[2]中記載災害祥瑞進行梳理,并結合洪澇災害等級劃分研究成果,對南昌縣地區的洪澇災害進行分級處理。
這一方法雖談不上事事都能“金科玉律”,但它同樣彌足珍貴在于解決了目前學界在南昌縣區域有關疫災研究的空白。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學界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創新,提出更具創新性的研究方法和解決對策,從而推動南昌縣地區歷史災害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從時間序列對南昌縣地區災害按各朝代進行梳理。并得出明至清時雖稍有下降,但南昌縣災害整體處于上升趨勢,而且明清是南昌縣災害暴發的最頻繁時期。
其次,南昌縣災害發生的季節以夏秋兩季為主,尤以夏季表現明顯。“據王靜愛等研究,清代中后期各流域水災受災年平均的月動態變化的共性是峰值區域出現在6- 9月份。”南昌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降雨豐富,加之境內以丘陵為主地形,故是洪澇多發季節。
最后,見于《南昌縣志》[2]的災害共有洪澇、旱災與饑荒、地震、雪災、疫災、雨雹、火災、蝗災八類。結合《清代皖北地區洪澇災害初步研究》[1]一文,對南昌縣洪澇災害進行等級劃分。得出1級洪澇有23次,發生頻率為27%,2級洪澇有37次,發生頻率為44%;3級洪澇有23次,發生頻率為27%;4級洪澇有2次,發生頻率為2%;可見,南昌縣地區以2級洪澇災害為主,3級次之,4級特大洪澇災害發生較少。南昌縣洪澇災害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而言不外乎從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兩大因素考慮。
參考文獻:
[1]、陳業新:《清代皖北地區洪澇災害初步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9年, 第24卷,第24頁。
[2]、同治《南昌縣志》
作者簡介:萬慧俊,1990年12月3日出生,男,漢族,江西余干縣人,現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6級中國史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地理、城市區域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