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危險關系》是法國作家拉克洛的經典力作。這部書信體小說被認為旨在講述巴黎貴族社交圈浪蕩男女們的愛情謀略。但是,通過小說字里行間所展現的細節可以發現,它也揭示了掩蓋在兩性情感下的不同人性動機與信仰訴求。本文運用弗洛伊德愛情心理學理論,探尋男女情感本質。
【關鍵詞】:危險關系;愛情心理學;情感本質
引言
在西方文學史上,書信體小說由出現到成熟,已近三百年。自《帕梅拉》起,西方文壇書信體小說佳作輩出。其中,法國拉克洛的《危險關系》獨樹一幟,反響強烈。
該作品描述了法國18世紀上流社會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主人公,梅爾特伊夫人和瓦爾蒙,亦敵亦友,不愿受愛情束縛,玩弄異性、游戲人間。最終,所有深陷情感漩渦的人都被情欲與陰謀的巨浪所吞噬。
目前,關于《危險關系》的研究大多將梅爾特伊夫人和瓦爾蒙看作情感悲劇的始作俑者,將悲劇的根源歸結于社會的浪蕩主義風氣:“這部小說講述了兩個荒淫貴族之間邪惡墮落的關系和交易”,“無情揭露了貴族階級道德淪喪、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隨時準備享樂放縱,毫不顧忌社會道德規范,只遵循自己的欲望”。但在我看來,這場情感悲劇并不能簡單歸咎于梅爾特伊夫人和瓦爾蒙,每個被卷入情感浩劫的人都不是完全無辜的受害者。他們的人格特點和信仰追求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主動加入了這場情感紛爭。紛繁復雜的情感關系對于他們不再是兩性之間簡單的博弈,而體現了不同的人性動機與信仰訴求。
在這部作品中,各段情感關系背后隱藏著怎樣的人性動機與信仰訴求?本文運用弗洛伊德愛情心理學理論,從“對規則的挑戰與征服”、“對道德的崇尚與質疑”和“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三個方面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
1.對規則的挑戰與征服
對于梅爾特伊夫人和瓦爾蒙來說,情感關系發自對自由的向往、源于征服的野心和欲念。
在瓦爾蒙選擇情感對象時,他的動機表露無遺。《愛情心理學》中,弗洛伊德指出有這樣一種男人存在,“他們愛的女人一直是那些被別的男人愛過或占有著的。那些無所屬的女子永遠激不起他們的愛欲”。“被其他男人所愛”象征著一種既有秩序或者規則的確立,這種女人便變成了最難以靠近的獵物。而對于熱衷于以挑戰和征服來獲得源源不斷生活活力的浪蕩子們來說,這類難以靠近、難以攻克的獵物使挑戰和征服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味性和成就感。瓦爾蒙便是這類男性,在收到梅爾特伊夫人命令其勾引塞西爾的消息時,他輕蔑說道:“這種姑娘,一句奉承話就能讓她飄飄然,可謂手到擒來,這與我心中的設想大相徑庭。” 塞西爾剛從修道院歸來、仍是一個“無所屬的女子”,無法激起瓦爾蒙的挑戰欲和征服欲;相反,都爾薇夫人卻是完美目標,“對丈夫忠貞敬愛,對婚姻虔誠并恪守道德準則的都爾薇夫人,才配與我交手,是我意欲攻占的堡壘”,在都爾薇夫人身上,是賢良淑德、恪守道德準則這些特質吸引了瓦爾蒙,對于都爾薇夫人的追求與占有象征著對宗教社會既定道德規則的踐踏、挑戰與征服,這才是瓦爾蒙建立情感關系的動機。
梅爾特伊夫人也具有同樣的情感動機。婚后,梅爾特伊夫人故作冷若冰霜,獲得丈夫的信任,背地里卻愚弄丈夫,沉溺于尋歡作樂,蔑視婚姻道德;丈夫去世后,梅爾特伊夫人一面爭取標榜美德的老婦們的支持,一面吸引各路情人,踐踏社會道德規范;她不考慮再婚,而根據自己的意愿,在每段感情中輕松自如地投入或離開,將男人們掌控在股掌之中,挑戰由男性主宰的傳統情感規則。
因而,對梅爾特伊夫人和瓦爾蒙來說,情感關系發自對自由的向往,源于征服的野心和欲念。
2.對道德的崇尚與質疑
都爾薇夫人對瓦爾蒙的情感分為兩個階段:崇尚道德而對瓦爾蒙產生好感;質疑道德規范而仍深愛瓦爾蒙。
初識瓦爾蒙時,都爾薇夫人是個對宗教虔誠、恪守道德規范的女人,每天清心寡欲,不為男女感情擾亂心智。對于瓦爾蒙,都爾薇夫人一開始便覺得“他并沒有傳聞中那么壞。遠離社交界的紛擾,他口中淺顯易懂的道理,令人印象深刻”。隨著瓦爾蒙情感計策的推進,尤其是在施舍農戶之后,瓦爾蒙在都爾薇夫人心中變成了美德的化身,她把他“歌頌成了圣人,她內心的激動一覽無余,表現出了愛情的跡象”,在瓦爾蒙故意擁抱她時,“她的雙腿幾乎沒有辦法支撐她的身體”。由于對宗教信仰和美德的崇尚,都爾薇夫人對在其心中已變成美德化身的瓦爾蒙產生了愛慕之情。
但是,當瓦爾蒙表露心跡后,出于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崇尚,都爾薇夫人內心充滿了罪惡感,認為受到了瓦爾蒙“淫邪欲望的侮辱”。但當她決心離開瓦爾蒙時,才開始正視道德規范對自己天性的束縛和對自己內心情感的壓抑。《愛情心理學》認為,“初婚時的獻身,使一個女人依賴于一個男人,同時又激發了她對這個男人的原始之恨。對丈夫的臣服和敵視,在女人心中相互混雜”。這正符合都爾薇夫人的心理特點,雖與丈夫缺乏愛情,但傳統的婚姻道德讓她臣服依賴于丈夫和婚姻。瓦爾蒙熾烈的愛火激發了她內心對丈夫、對婚姻道德的原始之恨和敵視。因而,都爾薇夫人開始質疑自己一直以來所尊崇的宗教準則,意識到愛情高于陳腐的社會道德規范,沒有愛情,“生命就沒有任何意義”, “世上最大的痛苦,就是與所愛之人分離,永生不見”,并最終與瓦爾蒙墜入愛情漩渦中。
對于都爾薇夫人來說,她與瓦爾蒙之間的感情,源于內心深處對一直壓抑束縛其天性的宗教社會道德規范的質疑與仇視。這段感情,象征著她對天性的解放和對自由的追逐。
3.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
對于塞西爾這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而言,情感象征著對未知領域的好奇與探索。
從第一封信,我們可以了解到塞西爾一直生活在母親的庇護和監視之下,對異性、感情和婚姻一無所知。在與異性的接觸中,塞西爾往往驚慌不已,甚至當鞋匠對她進行贊美并為她量腳的尺寸時,她都“全身哆嗦,臉頰羞得通紅”。雖與異性的接觸充滿了尷尬惶恐,她還是對異性抱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而,當唐瑟尼向她發起感情進攻時,她便輕而易舉淪陷了。但塞西爾對感情的了解仍過于淺顯,只知道與唐瑟尼互訴衷腸,并沒有認識到感情中所應具有的責任感,因而在受到瓦爾蒙引誘之后,覺得自己“有點愛上了他”,甚至在此之后與瓦爾蒙沉迷于肉欲之樂。所以,對于塞西爾來說,無論是與唐瑟尼之間純真的感情,還是與瓦爾蒙之間放蕩的情欲,都源于她對枯燥生活的厭倦、對母親權威的仇視與叛逆、對未知領域的好奇與探索。
因而,塞西爾并不懂得愛情的責任感和厚重含義,而只是對異性世界進行一場探索和冒險。
結論
在展現異性之間的情感糾葛之外,《危險關系》也揭示了掩蓋在兩性情感關系之下的人性動機與信仰訴求。作品中的每段情感關系,或體現“對規則的挑戰與征服”,或揭示“對道德的崇尚與質疑”,或源于“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每個情感參與者的動機與追求發生了沖突與碰撞,最終導致悲劇結局的發生。 《危險關系》不僅僅是一部放蕩主義書信體小說,更是一部展現人性善惡和不同信仰追求的佳作。
參考文獻:
[1]【法】拉克洛.危險關系[M].南海出版社,2012.
[2]【奧地利】弗洛伊德.性學與愛情心理學[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
[3]曹曉敏.《危險關系》—中國版電影改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4]郭蘭芳.《危險的關系》:書信體小說的集大成者[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5]楊亦雨.人格的多面性及其內在張力——試論 17, 18 世紀法國文學中的浪蕩子形象[J].華東師范大學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作者簡介:付迪(1990.05.10—),女, 籍貫:山東省濰坊市,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研究方向:法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