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要】:本文闡述了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意義,分析了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通過思想態度、動機、社會情境和社會影響四個方面就構建長效機制展開了探析,以期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發展。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黨員干部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關鍵。本文筆者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就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了相應的舉措。
一、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意義
大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中的領頭羊,應時刻明確自身黨員定位,在面對困難和誘惑時要用黨紀、黨規、黨性嚴格要求自己,在各項活動和工作中用嚴謹的態度對待,發揮好大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為營造和諧、良好的校園環境貢獻力量。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能夠更好地發揮大學生黨員的作用,幫助教師高效地完成學生黨建工作,進而解決部分當前高校黨員干部隊伍不足的問題;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能夠幫助大學生養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樹立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1]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是進一步壯大黨員隊伍,提升黨員綜合素養的必要前提;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是黨員黨性、先進性教育的重要舉措,長效的大學生黨員示范效應也能夠幫助大學生互相學習和監督,從而共同提高。
二、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2]:
第一,服務意識不強,行政化傾向明顯。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大多由學校黨建部門直接管理和領導,各項活動和任務多是通過從上至下逐層下達的方式進行,在活動開展的前期,這樣的組織形式能夠快速地傳達精神和任務,但隨著活動開展的深入,這樣的管理形式由于自身濃厚的行政化傾向,會對活動的深化、壯大、效果產生限制。
第二,服務活動流于形式,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性。就當前高校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情況而言,大部分活動參與人員較少、深度不足、熱度欠缺、效果有限,特別是在活動的長效性上重視不足,傾向于開展一些周期短、見效快的傳統志愿服務活動,對于那些需要長期經營、長效跟蹤開展的活動卻望而卻步、束手束腳,從而導致活動的精品極少,取得的實效甚微。
第三,服務保障不足,社會協同有待提升。這里的保障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經費資金保障的不足,其次是相關權益保障的不足,最后是活動機會保障的不足。
三、從社會心理學視域探析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提出了著名的B=f(P,E)[3]公式,將其套入到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則B是指大學生社會行為,P是指社會個體,包含動機和態度兩個因素,E是指社會情境即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涉及的學校、社會、網絡等情境,而我們所有的先進帶頭作用則是一種社會影響。因此,從社會心理學視角來探析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需要其思想態度、動機、社會情境和社會影響四個方面出發尋求出路。
1.端正思想態度,增強大學生黨員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對于態度的定義為個體對于特定對象的綜合評價及穩定性的反映傾向。此外,態度的形成普遍認為其分為依從、認同和內化三個步驟。就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而言,黨員的思想態度首先是受到黨規黨紀的約束所產生的依從,其次是隨著活動深入、黨員學習實踐產生的認同,最后是深度認同和消化后形成的內化。只有達到內化階段,才能夠才能夠形成穩定性的反映傾向,即所謂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地對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要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就需要端正思想態度,增強大學生黨員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2.激發利他動機,提高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效率和水平
大學生黨員從事志愿服務活動初期,大部分是受到利己動機的影響,而要提高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效率和水平,形成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更加需要激發大學生黨員的利他動機。首先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深入學生中去,扎實群眾基礎;其次是“走出去”開展社區和城市志愿服務,利用大學生自身知識儲備等特長服務社區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最后是深入到我國基層去開展志愿服務,為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帶去知識、技術、政策和發展。因此,要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就要激發利他動機,提升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效率和水平。
3.創設合理情境,鞏固和擴展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陣地
所謂的社會情境即是指大學生黨員開展志愿服務的社會環境,就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而言,這里的情境包括學校、社會和網絡三個環境。其中,學校是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的根源地,是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意愿、幫助困難同學、促進黨員隊伍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是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的“后花園”,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提供了鍛煉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良好平臺;網絡是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的新天地,當下需要加強網絡志愿服務的隊伍建設、網路素質培養、網絡考評創建等工作。因此,要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就要創設合理情境,鞏固和擴展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陣地。
4.深化社會影響,發揮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先鋒模范作用
社會影響是指個體受到他人的作用,產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上的變化現象。就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而言,逐步深化其社會影響,有助于吸引和號召更多的優秀大學生和青年向黨組織靠攏,壯大黨員志愿服務的隊伍;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黨員的自我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將志愿服務的精神傳播和輻射到整個大學身群體及社會中,為創造和諧社會氛圍做出貢獻。因此,要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就要深化社會影響,發揮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先鋒模范作用。
總體而言,從社會心理學視域來探析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需從其思想態度、動機、社會情境和社會影響四個方面出發尋求出路。同時,在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中,注重結合不同高校的特點,考慮大學生黨員這一群體的自身特性,充分利用好新興的網絡陣地,從社會心理學視域全方位、多舉措地就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采取行動。
參考文獻:
[1]李維意,郭廣偉.論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01).
[2]李維意,郭廣偉.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0(06).
[3]林曉珊.從社會心理學視域探析構建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長效機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