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峰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具有精餾裝置的自動復疊制冷循環,制冷劑選取三氟甲烷或者R-134a。使用熱力學分析新循環,這樣就能夠建立質量和能量的平衡方程。主要分析了系統制熱能效比、吸氣的溫度、混合工質配比等一系列影響。
關鍵詞:精餾裝置;自動復疊制冷系統;熱力學分析
一般情況下,零下四十攝氏度的溫度環境通常會使用復疊制冷系統,它能夠根據不同的溫度區而使用在不同的領域,例如保存低溫生物、冷卻傳感器以及在低溫環境中測試物品與材料的性能等。復疊制冷系統一般分別兩種裝置:一種是多循環復疊式,這是一種兩級系統,高溫循環的工質主要是R12,低溫循環的工質主要是R13,兩者是通過冷凝蒸發器耦合在一起的。但是這種裝置系統也有其弊端,在使用時需要同時啟用兩臺壓縮機。另一種是自動復疊式,其冷凝劑的工質主要是非共沸混合,它在使用時只需要使用一臺單級壓縮機。由于多級的分凝循環無法有效分離低沸點和高沸點,本文提出一種新式自動復疊式循環系統,它可以使用一種壓縮機實現多級分凝,并且只使用一個精餾裝置。混合工質使用在精餾裝置中能夠代替多級的分凝,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分離速率。
1 具有精餾裝置的自動復疊制冷循環
具有精餾裝置的自動復疊制冷循環工作流程:先使用A壓縮機將非共沸混合工質經過壓縮處理,再進入B冷凝器中進行冷凝處理,處理得到的汽液混合物置入F精餾塔進行加熱,之后節流進入塔內,將其進行精餾分離處理后,塔頂會逸出高純低沸的氣體,塔底會流出高沸點液體,該液體會經過低壓冷卻之后蒸發,蒸發過后先在精餾塔中進行運轉,再和低壓氣體進行混合,這樣就能在低溫下蒸發,將塔頂逸出氣體進行冷凝處理,得到的液體再經過換熱器進行過冷處理之后節流蒸發,這樣皆可以實現低溫。新式精餾裝置的自動復疊冷循環系統,它具有的精餾裝置可以相當于多級分凝器,能夠較好地分離低沸點和高沸點,此外,還能避免蒸發器堵塞。
2 分析新循環熱力學性能
在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選取合適的循環工質,此次研究所使用的制冷劑主要是采用氫氟烴,使用R-134a作為高沸點組分,使用三氟甲烷作為高沸點組分。使用PTg方程計算熱力學性能,根據有關資料提供的實驗數據擬合R-134a與三氟甲烷的互相作用。為了計算的簡便性,本文將計算條件作以下假設:
①將壓縮過程的絕熱效率控制在70%左右;②忽略液體流動以及冷凝過的壓力損失,其余連接管道以及換熱器的壓力損失情況作如下考慮:14-11的壓力損失為4kPa,11-6的壓力損失為2kPa,6-8的壓力損失為3kPa,8-0的壓力損失為1kPa,7-5的壓力損失為4kPa,將急流裝置中的壓力損失設定在21kPa,這樣就是3-4的壓力損失為21kPa;③假設從塔底流出的液體為飽和液體,塔頂逸出的氣體為飽和氣體;④E蒸發器和G蒸發器側口出來的蒸發汽體為飽和汽體;⑤換熱器的傳感溫差值作以下假設:6-9的溫差值等于5,9-8的溫差值大于等于3,4-(5+7)/2的溫差值大于等于2,3-0的溫差值大于5,12-8的溫差值大于等于5,2-3的溫差值等于5。按照換熱器以及蒸餾裝置的質量聯合能量守恒定律能夠建立方程組,只要將方程組解開,就能得到循環系統各點的參數,進一步求出壓力比例以及系統制熱能效比。
3 分析影響新式循環系統性能的因素
根據前面所做的一系列理想值的假設,設定冷凝器的出口溫度為四十攝氏度,蒸發器的壓力為一百四十千帕,精餾塔頂的三氟甲烷的濃度為99.66%,在以上設定條件下,分析影響新式循環系統性能的因素。
3.1 混合物組成
在分析影響混合物組成的因素時,需要確保精餾塔壓力以及稀奇溫度的固定值保持不變。此外,還要使得冷凝器與壓縮機的能量平衡,當升高吸氣溫度時,就相對提升了制冷劑的焓值,為了二者的平衡,就需要同時提升制冷劑的焓值。同時,隨著吸氣溫度的提升,系統制熱能效比減少幅度不是很大,因此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影響性不大。
3.2 精餾塔操作壓力
如果三氟甲烷的濃度為52%時,精餾塔操作壓力越高,就會拉近飽和汽液相線之間的距離,這樣就會縮小汽液相間濃度差,加大了分離的難度,也會抬升精餾塔內的壓力,進一步提升塔底低沸點組分三氟甲烷的濃度,使得三氟甲烷無法足量進入蒸發器,降低系統制熱能效比。
4 結束語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具有精餾裝置的自動復疊制冷循環,該系統的精餾裝置可以有效分離低沸點和高沸點。研究的制冷劑選取三氟甲烷或者R-134a。使用熱力學分析新循環,得到的結論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如果低沸點在混合物組成中的含量增加,系統制熱能效比提升,就必須相應提升壓縮機壓比;②如果壓縮機的稀奇溫度不斷上升,統制熱能效比減少幅度不是很大,因此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影響性不大;③精餾塔操作壓力越高,就會拉近飽和汽液相線之間的距離,提升塔底低沸點組分三氟甲烷的濃度,使得三氟甲烷無法足量進入蒸發器,降低系統制熱能效比。
參考文獻:
[1]董恒一,韓志濤,呂國荃,等.復疊式制冷循環在DSC系統中的應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7,16(28):126-128.
[2]陳曦,王海霞,王海濤,等.NH3/CO2復疊式制冷循環系統的熱力性能分析[J].低溫與超導,2016,03(16):55-59+87.
[3]鄭大宇,陳爍.自復疊制冷系統工質運行濃度變化的研究[J].制冷,2015,02(2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