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薛珊 孫凱
無疑,衰老是我們的宿命,而死亡,是每一個人的終點。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忙于趕路,快馬加鞭,日夜兼程,“不知老之將至”。但仿佛一夜之間,我們身邊突然涌現出來為數眾多的老人,老齡化突然成為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根據國際通行標準,我們國家從2000年開始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年人口數字和比例正在以領先世界的水平在快速上升,到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近3億;到2050年,我國將有4億老年人,也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人。一貫以“年輕的特區城市”自居的珠海,亦沒有幸免。資料顯示,珠海自2010年起60歲以上戶籍老人已邁過10%紅線,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5年底,珠海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4.74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13.11%。到2020年,珠海60歲以上戶籍老人將達到20萬人。更為嚴峻的事實是,這一數字并沒有統計到每年跟隨子女們常住但并未入戶珠海的候鳥式老人,和越來越多因為珠海得天獨厚的環境氣候,選擇在珠海購房養老的老人們,專家們估算,這些老人們的數量保守估計在10萬左右,并且還在快速上升。
“老了”意味著什么?“老齡化”對珠海又意味著什么?
數據總是刻板和枯燥的,相比其他老齡化嚴重的城市,30萬這一數字比例對于珠海似乎并未顯得過于嚴峻,加之對于生的貪戀和對衰亡的本能恐懼,我們往往更注重于新生的生命,樂于討論生之意義和樂趣,對于衰老,我們卻一直處于“未準備”狀態。我們習慣回避,不愿承認“老”離我們真的已經這么近,不愿面對老齡化帶給我們的一系列問題,就像不愿承認我們自己也會老。直到終有一天,我們被迫與衰老正面遭逢:或者是我們的父母、長輩,或者,就是我們自己,會告訴我們,什么是“老了”。
“衰老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全球暢銷書《最好的告別》試圖告訴我們,衰老是每一個生命個體必須面對的苦澀的過程,伴隨身體機能退化的,是一場生命狀態的全面剝奪和衰退,無論來路如何,無論之前有過多少名利和榮耀,時間會把之前給予的,一件件都拿回去:漸漸佝僂,漸漸兩鬢斑白,生活圈越來越小、失憶、行動不便、看不清,聽不見,吃不動,最終,不能自理……在生命的終點,我們終于又回到生命的初始狀態: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并且,伴隨著科技和醫療技術的發展,人的壽命將越來越長,以未來理想壽命100歲計算,意味著退休后還將有40年與生命衰退拉鋸的過程,我們會“老”很久很久,我們是否已準備好,在這一場占據生命歷程40%的漫長的告別中保持優雅與尊嚴?更為關鍵的是,整個社會是否已準備好,讓每一個生命在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仍然能夠“安然向老”,在離開這個世界時心懷平靜與感恩?
生命的兩端是不平等的,好在,我們終于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著手準備我們每一個人正在面對和終將面對的“老年”。剛剛過去的2016年可算是珠?!梆B老新政”元年,這一年,珠海人大和政協不約而同把“養老”作為頭號提案和議案,引發政府高度重視,一系列事關養老的綱領性保障性文件密集出臺,財政保障到位,9大養老模式試點同時推開,一批新的養老機構正在興建改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心理需要正被日益關注……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老年人待遇將明顯改善,老人們各種福利保障將越來越好,這將讓我們終于可以對未來有所期待,免于對老年的恐懼,安住于現在,并坦然向老,畢竟,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的未來。(文/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