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惟楚
最美不過一句好久不見
■尹惟楚

小時候看武俠劇,最能撩動我情緒的,從來不是快馬豪情縱意江湖時的刀光劍影,而是天高水遠久別重逢后的相視一笑。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摯友,功成名就后各棲天涯,幾十年后相見于黃沙原野,輕吐一句:“好久不見。”
每當看到這種場景,我都覺得特別有感覺。同時我越來越發現,似乎有些友誼,真的不是靠經常聯系來維持的。
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在朋友關系中,你會用主動聯系或者經常聯系來維持一段友情嗎?”大部分人表示不會。我想,說不會的大抵都是不主動的人吧,沒有付出過,所以如此篤定。
直到一個朋友回復:“我就是那個主動的人。”她說:“雖然每次都是我主動,但只要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有說不完的話。我主動,可我一點心理負擔也沒有。相反,我比較大大咧咧,而她則比較心細,會記得我說過的每一件事情。真正的友情不會因為長時間不聯系而變淡,也不會因為誰主動而出現隔閡,因為那份默契早已根植在了心底。我主動聯系是因為我生來比較熱情,而她對網絡社交比較冷淡,這都是天性使然而已。”
我生病在家休息的時候,有一天很無聊,順手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和身體相關的動態。不一會兒便有一條評論,關心地問我怎么了。
那是一個很陌生的頭像,點開資料欄才發現是一個許久未曾聯系的好友,我回了他一句:“沒事,隨便發的。”十幾分鐘后,我接到了他的電話,我還沒來得及思索他是如何知道我這個新號碼的,他便急切地詢問我的狀況,最后說有時間就來看我。
掛掉電話后我有些詫異,也有些感動,沒想到周末的時候,他真的從千里之外的城市趕了過來。
我們曾是很好的朋友,一起做了很多調皮的事情,還被老師稱呼為“狼和狽”。我高考失敗后復讀的那一年,他經常給我打電話,描繪大學的美好,以此激勵我努力學習。
我說:“打個電話就行了,還這么辛苦地來看我。”
他說:“有些朋友,雖然各自忙碌,但并不代表忘記了彼此。”
網上有個段子:“每當別人給我發消息的時候,我都在心里用意念回復了,但事實是并沒有回復,所以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很好笑,但對我來說又很真實,我就是那個不主動也不喜歡經常聯系朋友的人。
我可以面對面相談甚歡,卻對于這種維系于網絡的交流方式有些排斥。朋友眼中的我,是個不太會發朋友圈,也基本不在群里聊天的人,但我記得每個朋友的愛好,我習慣將感情置放于心底。
曾有人問我:“你覺得最好的友情應該是什么樣子?”
我說:“大概就是我給他發完消息后,從來不會因為他回復與否而有情緒波動。他給我發消息時,我也不會因為忘記回復而覺得抱歉。”便利的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它在很多時候讓交流成了一種負擔。
朋友給你發來一條消息,盡管無關緊要,但你要為此停下手中的事情去回復他,因為你擔心如果怠慢或者忘記回復,就會讓彼此的關系出現嫌隙,這樣很累,不是嗎?
成長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越來越接受人生而孤獨這一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再親密的兩個人都無法做到頻率一致。我沒有經常聯系你,很多時候是因為你過得很好,不需要打擾。
我們不常聯系,但真的不代表我不在乎你,我留戀每一次現實里的重逢,也記得你每一次離別時的叮嚀。我不想做你縱意狂歡時的酒友,只愿成為你困陷黑暗時的長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