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婷婷 李冬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傳統民居舒適性研究之院落空間再設計
樊婷婷 李冬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尕楞鄉合然村的自發改建造成了傳統民居地域特色的流失,房屋生態適應性的降低,通過對合然村傳統民居院落空間的更新設計,提出傳統民居舒適性改建的解決策略。
傳統民居,地域特色,生態適應,民居舒適性,院落空間,更新設計
1.1 傳統民居舒適性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美麗鄉村夢。美麗鄉村夢即建設具有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特色”“宜居”——傳統風貌的延續、傳統民居居住品質的提高,即為傳統民居舒適性的內涵,“特色”是傳統民居舒適性區別于民居舒適性的關鍵點,“宜居”改造應不以犧牲“特色”為代價。民居的舒適性從廣義上講包括良好的建筑質量、室內空氣質量、熱環境、光環境,考究的室內設計與庭院設計等。
1.2 改善傳統民居舒適性的重要性
傳統民居盡管充滿祖先的營建智慧,但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居住要求和審美需求。富裕起來的農民渴望改善自家居住條件,“放棄舊屋建新屋”,一方面是對資源的浪費,加重了當地村民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傳統民居需要承載人類的生活,穿梭其中“人的行為”是一棟民居的靈魂。筆者認為提高傳統民居“舒適性”也許就是在“傳統保護”與“使用過時”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院落可以改善民居采光、調節空氣溫濕度、吸聲降噪、拓展生活、怡情養性,是提高民居舒適性的一種生態做法。本文以傳統民居院落空間改造為突破點,以合然村為研究案例,探討提高傳統民居舒適性的解決策略。
2.1 合然村基本情況概述
合然村地處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西南角,該村是一個自然藏村,長久以來受外界影響較小,村落的歷史風貌保存較好。合然村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黃土資源豐富,屬于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具有干燥、多風少雨、低溫高寒的特點。由于特殊的民族文化、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這里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形式——莊廓。莊廓由黃土夯就的院墻圍合出居住空間,建筑為土木結構。村落建筑布局順應山勢,形成與山相協調的層疊感。具有生態效應的生土建筑、與山體有機結合的村落格局、藏族傳統的民風民俗以及優美的自然景觀風貌構成了合然村的人居環境。
2.2 合然村傳統民居院落現狀
1)空間尺度。
合然村民居空間組織形式為合院式,院落一般為長寬比小于2的方形院子,面積約占總用地面積的20%,莊廓墻高一般為4 m~4.5 m。莊廓墻高H與院落的長L、寬W的比值為均為1/2左右,院落較為開闊空曠,呈現一種舒適安定的內聚性。
2)圍合要素。
合然村民居院落的圍合要素包括莊廓院墻、民居立面、檐廊。莊廓院墻與民居立面為夯土材質,是院落中“實”的要素,檐廊是聯系室內外的過渡灰空間,是“虛”的要素。在作為“實”的墻面上安裝古樸精致的木窗,實中有虛。
3)地面情況。
經濟條件好的住戶將院子地面做硬化處理,條件差的基本為土路。土路不易清潔,下雨后泥濘易打滑,并在太陽暴曬的情況下,會失去大量水分,使周圍空氣更加干燥。
4)院落功能。
合然村民居院落功能較為單一,主要作為會客間與各廂房之間的交通聯系,可停留性、可觀賞性較差。院落中大多設置煨桑爐,是家庭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5)院落綠化。
合然村民居院落的綠化面積極其有限,植物栽種隨意,多為落葉植物,冬天景觀效果較差,見圖1。

2.3 合然村傳統民居院落現存問題
1)村民對莊廓院墻、民居立面的翻新破壞了傳統院落圍合界面,同時降低了原有農房的熱工性能。
村民的主要措施為用磚砌院墻、鐵制大門、鋁合金窗框代替原有夯土院墻、木質大門、有民族特色的木窗。燒結磚可以彌補夯土墻耐久性和結構穩定性方面的不足,但是生土墻具有吸聲降噪、蓄熱節能等熱工性能。磚砌莊廓墻帶來的對建筑地域性特征的破壞、生產燒結黏土磚所耗費的能源、對大氣的污染以及并不理想的室內熱舒適環境都是這一翻新措施所產生的代價;金屬鐵門相比木門更堅固、不容易變形、清潔方便。但是金屬的導熱系數大,不是良好的保溫材料,因而在防風抗寒方面,鐵質大門成為了莊廓院墻上的薄弱點。在冬季,金屬的觸感也不佳;莊廓民居的木窗窗格精美細密,與粗獷的建筑外表形成對比,使建筑表現手法更加豐富。鋁合金窗、塑鋼窗雖然簡潔實用,但是缺乏設計,這樣的翻新造成了傳統符號的丟失。
2)院落利用率低、缺乏設計、單調乏味。
院內大部分面積為空地,有較多廢棄的牲畜棚,閑置的空間未被利用。綠植栽種隨意,景觀單一,并沒有真正起到美化環境、改善民居熱環境的作用。同時院落多作為交通聯系空間,并未在擴展生活空間上起到調節作用。
3.1 還原傳統院落圍合界面
在合然,生土作為外墻材料仍是較為經濟、生態的做法。當然傳統的生土材料應經過重新配比來改善土的力學性能以及防滲防潮的能力。夯土墻的夯制方法、土坯成型工藝同樣需要改進。前人在夯土墻材料改性、施工工藝方面已經做過大量研究,在這里不再贅述。對于村內已經建好的磚砌房屋,我們的補救措施是,用添加水泥改進后的生土材料作為磚墻兩側的飾面材料。同時,民居立面窗應延續原有的藏族窗格設計,保留民族特色。
3.2 注重院落空間的景觀設計
整合院內的牲畜棚、儲藏室,釋放院落空間,并對院落進行規劃設計。首先規劃一條或多條從院門到戶門之間的人行路徑,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入戶路可使用硬地鋪裝,整潔、防滑、易于清掃。其次,盡可能增大綠化面積,發揮植物在調節微氣候方面的作用。將庭院中的綠化空間分為院門展示性景觀、庭院中心景觀以及宅旁綠化三部分。每一部分樹木種類的選擇以及設計的重點不同。例如宅旁綠化,定位為觀賞性景觀。宅旁綠化距離房屋較近,考慮到房間的通風采光,不適合種植高大喬木,因而可以選擇一些體形優美或者開花鮮艷的低矮樹木,避免選用名貴樹種;最后,宗教設施的布置。合然村庭院內的宗教設施一般為煨桑爐和嘛呢旗桿,一般有說法,煨桑爐位于院落的中心——中宮。但在合然村,煨桑爐的位置較為靈活,可根據院落的具體布置進行調整,見圖2。

3.3 根據院落面積大小做不同功能設定
庭院面積較小的莊廓,我們應從改善民居采光的角度出發,避免種植樹冠高大的喬木,應多以低矮灌木、花叢為主。庭院面積有限,可以考慮結合檐廊作為院落的休閑活動空間。
庭院面積較大的莊廓,我們應從夏季遮陽的角度出發,在太陽輻射最為強烈的區域種植高大落葉喬木。庭院道路可以在一些節點上被放大,以作為家庭的戶外休憩空間,這樣院子的功能不
僅僅局限于先前以“動”為主的通過性空間,更是增加了以“靜”為主、“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的停留性空間,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在庭院面積富余的情況下更應該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主從結合,打造以高大喬木為主的庭院中心景觀,確定庭院的視覺中心,也就是庭院的重要景觀節點,其他的幾個“點”為次要景觀,次要景觀可根據四季變化搭配設置。除了觀賞性植物,亦可栽種經濟型作物,將庭院擴展為生活、生產的場所(見圖3)。

以上從三個方面談及民居院落更新的具體做法,院落的再設計一方面讓村民獲得了侍花弄草、自主經營的樂趣,另一方面在節省人力物力的情況下,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是傳統民居舒適性改造的重要策略。
民居是一個村落的基本組成單元,是承載村民生活的居住空間,保護傳統村落總是會帶來這樣的矛盾,專家認為具有價值的傳統民居在當地村民眼里已是過時落后的象征,他們渴望改變自己的居住現狀。提高村民的認知、加強村民在保護傳統村落方面的社區參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原有民居在保護其傳統風貌不變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其居住的舒適度,這既是一種節約土地、保護資源的做法,更是促成了傳統民居在新時代的一次再生。傳統民居舒適性改造是全面性的改造,既包括室內環境的改善,也包括室外小環境的規劃設計,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具體措施,更是建設新型城鎮化必須解決的戰略性問題。庭院更新設計是改善民居舒適性的一種適宜技術,值得我們探究。村民認識的提高、對居住環境的日漸滿意會激發他們對民居村落的自發保護,而這樣的集體意識恰是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內在動力。
[1] 李軍環,陳 媛.川西中路嘉絨藏族民居的生態智慧與更新設計[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512-516.
[2] 王 軍.西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245-270.
[3] 尹 可.漫談青海的莊廓院[J].中國土族,2004(3):30-31.
[4] 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17(6):3-10.
[5] 譚良斌.傳統民居環境更新設計中的景觀利用研究[J].南方建筑,2014(5):33.
Courtyard space redesign for comfort studie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Fan Tingting Li Dongxue
(SchoolofArchitecture,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
The spon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Heran village, Galeng Xiang, Xunhua Salar Autonomous County, Qinghai, cause the loss of regional feature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housing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Through the renewal design of the courtyard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the villag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the comfort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traditional dwellings, regional features,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comfort of dwellings, courtyard space, renewal design
1009-6825(2017)22-0007-02
2017-05-25
樊婷婷(1991- ),女,在讀碩士; 李冬雪(1992- ),女,在讀碩士
TU24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