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韻
送孩子上寄宿學校的家長大體來說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工作安排不開,家中沒有老人幫忙,又不放心保姆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另一種是相信寄宿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環境,認為寄宿教育對培養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有好處,所以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鍛煉”。我就因為第一個原因而讓女兒上了兩年半的寄宿小學。
利在這里
讓孩子去學校寄宿,除了能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學習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孩子可以和非家人以外的同學培養深厚的感情和友誼,可以學會深層次人際交往,學會處理各種關系等。
寄宿制學校有一個條件是現今獨生子女家庭所缺乏的,那就是同齡人的緊密接觸和互動。我們與兄弟姐妹問的種種關系,比如聯合起來瞞著父母做事的合作關系,大孩子對小不點兒的領導關系,互相愛護、關心,同時互相也有嫉妒、誤會,等等,這些關系由于我們是一家人,是我們必須去處理和面對的,躲不開。如果不是一家人,是同學、一個小區的,或表兄弟、堂姐妹,那么關系的處理常常不能深入,不能延續,總有時間和機會“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躲開或逃避那些不愉快的、糾紛摩擦的時刻。可惜,恰恰是因躲不開,才讓我們不得不去學習如何應對,否則就容易形成我們逃避、拖延的習慣,先忍了,先回家,然后期待問題自行消失。
寄宿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不得不吵完架還要見面;他們會遇上在操場上還玩得挺好、進了食堂卻有了摩擦的挑戰;他們會暫時沒有父母或自己的房間作為埋頭的沙堆,只好抬頭應對……就像兄弟姐妹們雖然時有紛爭,但大多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系越來越好。寄宿學校的孩子們雖然看起來會比走讀的孩子們有更多的摩擦,但經過摩擦的感情是更深刻的。
一位老師告訴我,她所在的學校既有走讀生,也有寄宿生,根據她的觀察,寄宿的孩子們之間的友誼是不一樣的,他們互相的眼神更默契,感情更深厚,互相問更能包容、體諒、支持、愛護。走讀生問的感情就要膚淺得多,打打鬧鬧之余談不上更深的交流。
會帶來的傷害
家長不能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情況。在家里與兄弟姐妹的互動中,家長會比較及時地介入,對不符合規范或要求的及時糾正,對好的行為及時贊揚和鼓勵,可以成為其他孩子的榜樣,對不好的行為的懲戒可以成為大家的禁忌。可是在寄宿學校,家長的了解和介入是不夠及時的,常常等周末回到家,孩子已經把發生的事情忘記了,或者記憶已經出現偏差。即便學校老師有及時的處理,但家長的角度和方式與學校老師的是不一樣的,它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或拓展。在這一點上,孩子缺少了一個接受父母教誨和模仿父母的過程。
孩子與家長的關系和互動處于非正常的狀態。很多家長在周末接回孩子后,帶著補償的心理,帶著孩子吃喝玩樂,讓孩子誤以為跟家長在一起就是度假,家長在家里天天過的都是這種日子。家長雖然也要監督孩子寫作業,但與每天的工作、上學的節奏和要求是不同的。也有不少家長平時工作很忙,周末在家自己也要休息,干干家務,睡個懶覺,也沒有太多的心思和精力陪孩子說話、游戲。
孩子對生活的真實性缺少切身感受,同理,周末的時間是與平時不一樣的,孩子沒有機會親眼看到和體會平時父母、鄰居、社區、社會上的狀態,對生活的真實狀態比較隔膜。我見過的幾個從小住宿的孩子,都被評價為比較單純、天真,原因就在于小時候生活環境過于簡單,對真正的社會生活缺少體驗。
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大部分的宿舍空間有限,常常是四個、六個或八個孩子住一間,孩子的東西較少,儲物空間小。我聽到過有住宿的孩子說,有的室友愛生氣,用被子蒙著頭,誰也不理。孩子如果能夠有一個自己的空間,無論是自己的房間還是和家人共享房間但有自己的角落,都會給孩子心理上帶來安全與歸屬的感覺,讓孩子在規劃、使用和布置自己的空間時學會條理并擁有主動性。大學生住校常常在床上拉簾子、設蚊帳以隔離出自己的小天地,小學生、中學生就很少能做,有的學校宿舍管理還特意規定不許拉簾子,這也是孩子住宿舍所缺失的成長的必需品。
總會在心理上感到自己是被拋棄,不被重視的。與其他兄弟姐妹比,或者與父母的工作比,自己是被安排走開的那一個。無論父母怎樣給予解釋,怎樣講道理,從聽了父母的話、理解這些話、體諒父母的處境和到自己心甘情愿地服從、主動追求快樂的住校生活之間,孩子要經歷很長、很不容易的內心轉變過程,很多孩子可能一生都走不完這個過程。有的家長說,我看孩子很快就適應了,不哭了,跟同學玩得也挺好。是啊,孩子當然不可能一直苦惱下去,但這是表面現象,他是無奈之下只好適應,還是帶著氣跟家長較勁——你不要我,我還不理你了呢,還是真心過著快樂的生活,孩子自己是表達不清楚,也無從表達的,因為家長常常關閉了就此事對活的大門。大多數孩子是被動適應。
他們的不滿、不安、恐懼、無奈和怨怪等情緒都被壓抑了下去,但仍會在恰當的時機冒出來干擾他們的狀態和言行。
家長應該怎么做
有很多家庭確實不得已選擇孩子住校生活。家長若能注意以下事項,
將會最大限度地發揮住宿的優勢,降低負面影響:
◎準確評估孩子的性格、能力,評估自己的生活狀態,慎重選擇住校。
◎周末多與孩子交流,避免過度補償。
◎與其他同學的家長和老師聯系,盡量多角度、及時了解孩子的表現。
◎盡量客觀地與孩子探討住宿的優缺點,避免一味地說寄宿好,壓制孩子的真實感受和想法,更要避免流露出該校多好、多貴,顯示自己的正確和給孩子的付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