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摘 要】莎士比亞的作品所蘊含的生命力、影響力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他的作品依舊是戲劇界研究、學習的焦點。這次有幸能夠在合肥青年戲劇節上看到這部由莎士比亞經典劇作《麥克白》改編的徽劇《驚魂記》,也讓筆者感受到了外國經典巨作與中國徽劇藝術的完美結合所帶來的震撼。
【關鍵詞】徽??;《驚魂記》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033-01
為了讓麥克白的故事和徽劇更好融合,《驚魂記》把故事背景“移植”到我國春秋時期,衛國江山不保;子胤將軍臨危受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得勝歸來的途中遇到三位神仙,他們告訴了子胤將軍三個預言。第三個預言是自己將成為衛國的君王。子胤當時全然不信,可是隨著前兩個預言成為現實,他猶豫了,彷徨了,最后在他夫人的再三慫恿下,子胤將軍殺死國王,自己稱王。當君王的日子并不快樂,他每天都沉浸在欲望與道義的痛苦掙扎之中。幾年后,被他趕走的前朝忠臣良將興師復仇,子胤大王也在戰敗身亡的結局中得到了解脫。
一、“戲中戲”結構
全劇共分“預言”“封賞”“密謀”“血劍”“絕殺”“驚魂”“血手”“血債”等八個場次。劇目開場,三位神仙的裝扮便吸引觀眾眼球,彩婆的矮子步表演贏得了觀眾的掌聲。三位的開場為全劇做了一個鋪墊,他們是權利、欲望的化身,是全劇的引子,也是全劇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是慢慢將子胤將軍推向弒君的劊子手,更是窺視人類為了王位廝殺的惡魔??v觀來看,舞臺所有人都可視為三位神仙的棋子,所有都是既定好的一出戲,而他們在背后操縱著所有的棋子。他們深知子胤將軍有欲望有野心,所以告訴他能當王的預言,看他會不會弒君。當他們發現子胤心軟時,他們又想利用子胤的夫人這枚棋子去推動子胤前進,因為他們深知夫人的野心遠遠高于子胤將軍。
每一個人都被三位神仙利用著,就像他們三人是導演。這就使筆者聯想到“戲中戲”的結構模式,三位神仙看戲,觀眾會跟著神仙的視角看戲中戲?!皯蛑袘颉苯Y構模式屬于非傳統戲劇模式,這樣其實明確了舞臺上“第四堵墻”的存在,將觀眾和演員完全隔開,保證了觀眾在理性中投入到戲劇的欣賞。這樣我們可以理性反觀神仙(即欲望、權利)的做法,站在人性本身看戲又會得到一個全新的認知和感受。在子胤將軍追殺太康時,三位神仙卻選擇放走了他,筆者在竊喜子胤將軍會有大麻煩的下一刻突然意識到,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而在忠奸左右徘徊、惶恐的子胤將軍最終也一定可以得以解脫。這種理性的觀賞就是“戲中戲”結構所帶來的優勢,觀眾可以理性分析,不會被戲中角色情緒所左右,而《驚魂記》恰恰需要的就是情與理的統一,這一結構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二、傳統徽劇與現代化結合
《驚魂記》的導演徐勤納說“這是一部遵循傳統精神但不拘泥于傳統規程來制作的戲劇作品。我們在表演上并不西化,而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用精彩緊湊的劇情和精湛的徽劇表演藝術來吸引年輕觀眾。”可見改編后的《驚魂記》更適合年輕人口味。唱詞言簡意賅,根據人物情感的需要,采取不同韻律演唱,更加自由,更為觀眾所能接受。再結合舞臺調度、徽劇表演更能直擊觀眾內心。在得知君王將來府上歇息一晚時,夫人提出刺殺君王,此時子胤將軍的唱詞十分精彩,“欲念之火燃胸膛,萬馬奔騰難收韁”“多行不義必自斃”“來世報應令人心顫,心裂如焚五內亂”,言簡意賅的唱詞加上演員甩翎子的扎實表演功底,將忠奸兩難境地、道義和欲望無法抉擇的子胤將軍推向懸崖邊緣。
觀劇的同時也將我們帶入人性的思考。最終子胤將軍被權利和欲望屈服,終究沒能逃避王位的誘惑。在《驚魂記》的伴奏樂器中,出現了一些傳統樂隊所沒有的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像琵琶、大提琴、貝司等,低沉哀婉的大提琴聲尤為突出,不僅能體現出鐵骨錚錚的英雄走向絕路的凄涼之感,還能很好地適應現代人對戲曲音樂的新的審美要求。
三、是死亡還是救贖
全劇臉譜化的舞臺布景似乎也別有寓意,它們既像是欲望的化身在蠱惑每一個人,又像是正義的眼睛在監督每一個人。就像是人性的一面鏡子,把所有丑陋的、美好的都映射在我們面前,最終選擇權在于我們自己。子胤將軍沒有逃脫良心的譴責,他曾被利欲熏心,被三位神仙和夫人慫恿,在背叛道義的道路上艱難、痛苦地掙扎前行,最終選擇了死亡,這是一種釋放,這是他人性的救贖。
一部戲的成功不單體現在現場觀眾的掌聲,更重要的是它能發人深思,給予我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驚魂記》做到了,在觀眾的的贊揚聲中,能感受到它帶給我們的內心震撼是遠遠高于視覺沖擊的。由于燈光運用不是十分明顯,除了血手紅、驚悚藍似乎沒有其他有印象的光點。如果說燈光可以和旋轉舞臺完美結合,應該會給更多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