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誠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開展實踐活動,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性地學習。
關鍵詞:思想品德;實踐活動;探索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要高度重視實踐環節,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更高要求。而實踐活動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實效,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是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實踐過程。本文就思想品德課中圍繞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談談筆者的體會。
1利用本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
把教學內容滲透到參觀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實踐活動中,使理論知識通過行為實踐真正內化,把教師的理論說教轉化為學生的切身感受。例如:教師在初一思想品德課教學“人生的寶貴財富——道德高尚,心理健康”這一課題時,組織學生到本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九疑山舜帝陵參觀學習。同學們通過觀看“舜帝美德圖片展”,聽講解員講解舜帝的美德:舜帝作為中華民族先祖和中華道德文化創始人,是早期社會公仆的代表。舜曾耕于歷山,但他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漁于雷澤,但他把經營好的漁場讓給他人。他謙恭禮讓、與人方便、誠信待人的社會道德,人們都有愿與之相處。以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見其德行的魅力。舜是德的化身,舜不顧高齡,“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己。通過參觀舜帝陵,真正使教學內容中“高尚的道德要求、重要作用和怎樣塑造良好的道德”的理論知識升華為學生行為實踐的強大動力。舜帝“以德服人,以德感人”的優秀道德品質,為蒼生而葬身疑山荒野的獻身精神成為了學生學習仿效的榜樣。自然而然地使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青少年學生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除了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外,更重要的是把學到的知識、本領造福于人類蒼生,從而陶冶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了他們正確的人生觀。
2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來開展實踐活動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進行社會調查的活動內容很多,作為教師在開展這一活動時,一定要密切聯系學生實際,著力提高調查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例如:教師在初二思想品德課教學“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這一課題時,結合教學中的環境污染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調查學校附近的水泥廠對環境的污染和防治建議。要求學生寫出調查報告上交學校政工處?;顒右徽归_,同學們利用休息時間到水泥廠去了解機器設備、防塵設施等情況;走訪周圍生活區居民聽取反映;察看周圍樹木樹葉上的煙塵污染和受腐蝕的建筑物;嗅聞煙塵氣味;觀察煙塵排放濃度,對空氣的污染程度等細節進行調查研究。在上交的調查報告中,許多學生對水泥廠的污染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學校選送有代表性的幾篇報告到縣環保局,受到了好評,建議受到高度重視。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調查,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關心環境保護的意識。
3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寫影評觀后感
圍繞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學生參與意識強烈、熱情而踴躍。作為政治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有觀而感、有感而發,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究理論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初三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一課題時,對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中國的前途是社會主義”等理論性較強的觀點時,為了避免教師的理論說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利用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孫中山》《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等影片。圍繞“資本主義道路為何在中國走不通?”“中國的前途為何是社會主義?”等問題寫出觀后感。通過觀看影片,很多學生寫出了觀后的新認識。其中有個學生寫出了自己的精辟見解:“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入到水深火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向何處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以走資本主義道路來拯救中國,結果以失敗而告終。假如還有人用這條道路來拯救中國,也一定會失敗。這就證實: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人民過上了幸福、民主的生活。因此,中國的前途為何是社會主義也就不難理解了。”通過觀看影片,了解歷史,解決了教學中較難解決的理論認識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進取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4利用演講比賽,來開展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教師首先要精心準備,圍繞教學內容,組織學生搜集資料,準備好演講稿。其次,教師要善于駕馭,及時對學生演講進行針對性評價,發現他們的探究和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在初三思想品德課教學“獨領風騷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這一活動課題時,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比賽。教師要求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通過上網查找信息資料,查閱史書、報刊、雜志,搜集下列內容:“司馬遷、張衡、李白等歷史人物的主要業跡”;“《論語》《孫子兵法》等作品的主要成就”;“萬里長城、趙州橋的歷史價值”。搜集并寫成演講稿,進行演講比賽。比賽一開始,各小組代表爭先恐后地發表演講,其中有一同學對司馬遷的業跡的搜集演講頗具創意:“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不朽的歷史巨著。他的父親是西漢的太史令,父親去世后,他繼承父志,寫作《史記》。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這一巨著時,因在朝廷上為兵敗而投降的李陵辯護,被漢武帝打入獄中,受了宮刑。但他忍辱負重,發憤繼續寫作,在他五十四歲時,終于完成了《史記》的寫作。司馬遷,是我崇拜的偶像,他剛正不阿的凜然正氣,實事求是的寫作風格,忍辱負重的豁達胸懷,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彼难葜v獲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老師的較高評價,他對知識的探究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因此,通過演講比賽,培養了他們的探究和創新思維能力,收到了課堂教學中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旭.初中思想品德課“參與式”教學再探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2]王立輝.初中思想品德課交往教學方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3]張亮.初中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陸向紅.初中思想品德課“人文課堂”研究[D].蘇州大學,2012.
[5]韋星.論“第二人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