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云佳+唐景杰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人文素質教育缺失反映了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的偏差與辦學目標的錯位。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是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的本質體現與辦學目標的必然選擇。本文圈繞人文素質教育這一主題,提出高職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意義
大學的職能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大學還承載著提升專門人才的人文素質、塑造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經歷由規模到質量的歷史轉型。高等教育如何發展是我國理論界普通關注的問題。但對很多高職院校而言,在片面追求功利性、大一統的泛教育論思想的影響下,過于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知識和技能,以學生能否找到理想工作為目標,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所謂全面發展的人才,首先是指應具備普通公民的人文素質,即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公民。另一方面,還必須具備和其職業相適應的職業品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以“教育的四大支柱”為核心內容,即培養學生的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等綜合素質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因此,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意義重大。
一、知識結構的需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體系和結構正以飛快的速度進行重組,各學科間的鴻溝正在逐步縮小,甚至消失。現代科學在向縱深發展的同時,又向綜合與交叉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知識,還必須懂得其他相關專業的基礎科學知識,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要求我們的高等教育大力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變單一性的專才教育為綜合性的通才教育,在廣博的知識教育基礎上進行專業教育,使學生具備綜合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并培養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具有從事不同專業領域和跨學科領域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人文素質教育既是奠定學生專業基礎的保證,又能幫助他們超越所學專業的束縛,開闊視野,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
二、人格塑造的需要
人格是一個人特有的本質的存在狀態,是人的精神形象。從文化角度看,人格又是文化的某種積淀。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新形勢,和全方位復雜的社會環境越來越迫切地呼喚健康人格。要求青年一代不僅要有良好的人格適應,更要求在精神取向上對社會低俗文化和社會精神商品化的俯視和超越。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使學生具備專業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藝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修養,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其中包括: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品格,胸懷大志,熱愛祖國,甘于奉獻,樂于創新;適應大科學、大生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念體系,放眼全球,團結協作,注重整體,善于綜合,面向市場,自主創業;適應高科技產業化的基本素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兼通經營,富有潛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營造一個有利于發展高科技的文化氛圍,有利于出英才的育人環境。就是要從提高文化素質入手,改變片面強調專業教育而忽視綜合素質培養的狀況,從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更好地適應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是身心正在成長中的青年,面臨著人生關鍵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他們是社會的棟梁,祖國通向民族富強之路的中堅力量。高職院校不僅是傳播知識的殿堂,還是對社會需求人才進行塑造、熏陶、完善、再造的訓練基地。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為培養具有高度文化素養和健全人格的創新人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人格培養工作不可或缺。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培養人文精神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只有不斷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才能更好地在實際中塑造和完善人格。
三、職業能力的需要
人文素質是職業能力發展的持久動力。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它包括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專業能力是從事某一職業活動所必備的能力,而關鍵能力指的是具體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也就是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都應具備的能力。它不針對某種具體的職業和崗位,但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都離不開它,所以對勞動者來未來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盡管許多學者對關鍵能力內涵的解釋并不完全相同,但其中的道德品質、職業精神及收集分析和組織信息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技術的能力、計算的能力是一致認同的。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崗位,要求勞動者既掌握技能和技術,還有獨立工作和團隊工作的能力;既有全面的綜合知識,又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有溝通交流的能力,又有應用人文素質的能力。
瑞士教育家M·L·戈德斯密德經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提出學生順利就業并取得職業成功的五個要素:一是就業動機及良好的個人素質(包括堅忍不拔的毅力,嚴謹的工作作風,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靈活的應變能力等);二是人際關系技巧(交際能力,適應能力,與人合作溝通能力);三是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具有廣博的、綜合性的、跨學科的知識組織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策劃運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五是敏銳的、廣闊的視野(具備創業者及企業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經多向思維甚至是批判性思維方式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在世界各地尋求發展,開拓事業)。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以其開放性和滲透性為發展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提供根本動力。
四、社會責任的需要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任何一種技術產生的社會效果是利是弊,取決于技術人員的科學道德和社會責任感,這就涉及到人文精神中的價值判斷。1931年2月,愛因斯坦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提出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而人文素質教育能有效塑造科技創新人才的獨立人格,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提高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優化創新方法,促進科技創新人才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應強.論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2]唐燕兒.企業所需人才類型及能力素質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6,(6).
[3]陳學飛.面向21世紀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六大基本趨勢[J].教育研究,1996,(12).
[4]杜時忠.人文素質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與實踐,19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