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艷 向瑛 田方燕 陳楊 胡可俐
【摘 要】自編“教師入職適應性調查問卷”,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湘西州 200 名五年制師范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師范畢業生總體適應性良好,但職業認同感偏低,職業能力適應性較弱,且在性別和任教科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與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相比,其適應性水平明顯要低。提高師范畢業生的入職適應性水平,需要師范院校、任職學校和師范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入職適應性
人類文明、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小學教育大專師范生(以下簡稱五年制師范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尤其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他們入職適應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著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影響著農村教育質量的高低。[1]因此,我們在湘西州部分學校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了解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的入職適應性狀況,為民族地區中小學校的教育決策和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參考。
1 研究方法
1.1被試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在湘西州 6 個縣市(吉首市、保靖縣、鳳凰縣、古丈縣、瀘溪縣、永順縣)的 16 所小學發放問卷。調查對象主要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教齡未滿 3 年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共收回有效問卷 200 份。由于對比分析的需要,我們還給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發放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 176 份。
1.2 調查問卷
自編“教師入職適應性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被調查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民族、任教學校類型、任教科目、教齡等;二是問卷的主體,共 20 道題,包括職業認同感、職業能力、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適應等四個維度。
1.3 調查與統計
問卷調查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我們自己利用小學見習或實習的機會發放問卷,當場回收;二是請在小學實習的其他同學幫忙發放問卷,當場回收。然后用 EXCEL 對所有有效問卷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總體適應性狀況我們從職業認同感、職業能力、人際關系、工作環境和總體適應性等方面對 200 名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見表 1。
表 1 顯示,在所調查的 200 名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中,教師職業認同感高的僅占16%,認同感低的占 52%,這說明了,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偏低;在職業能力方面,能力強的比例占 25%,能力弱的占 45%,說明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職業能力適應性較弱;在人際關系方面,關系好的比例占 50%,差的比例僅占 5%,說明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人際關系適應良好;在工作環境方面,適應性強的比例占 60%,弱的比例僅占10%,說明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環境適應良好;在總體適應性方面,高和一般的比例占72%,低的比例占 28%,說明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的入職適應性總體狀況較好。
2.2 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適應性狀況的比較分析
2.2.1 性別差異比較
在200 份五年制師范畢業生適應性調查問卷中,有 91 名男性和 109 名女性,對他們的入職適應性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見表 2。
從表 2 可以看出,被調查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入職適應性存在著一定的性別差異。在職業認同感方面,認同感高的比例中男性僅占 5%,女性占 27%,認同感低的比例中男性高達75%,女性占 29%,說明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中,男性的職業認同感普遍低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加不認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二者在職業能力、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適應等方面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在總體適應性方面,女性(高 40%、低 21%)略高于男性(高 33%、低30%)。
2.2.2 任教科目差異比較
被調查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任教的學科包括小學所開設的所有科目,我們把除語文、數學、英語以外的科目統稱為其他科目,包括計算機、音樂、體育、美術、社會、思品等,比較分析結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顯示,任教不同學科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在職業認同感、人際關系、工作環境適應和總體適應性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在職業能力適應方面,任教其他學科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比任教語數外科目的明顯要高。
2.2.3 教齡差異比較
在調查中,我們給教齡在 3 年以上的教師隨機發放了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 176 份。對不同教齡教師的入職適應性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見表 4。
表 4 顯示,教齡在 3 年以內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職業認同感高的比例為 22%,職業認同感低的比例為 38%,而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職業認同感高的比例僅為 10%,職業認同感低的比例高達 66%,這說明教齡在 3 年以內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比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更加認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職業能力和人際關系方面,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比教齡在 3 年以內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明顯要好;而在工作環境和總體適應性方面,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也略強于教齡在 3 年以內的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由此說明,師范生從學生向教師角色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入職適應性水平是逐漸提高的,尤其體現在職業能力和人際關系兩個方面。[1]
湘西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在被調查的 200 名五年制師范畢業生中有 126 名少數民族,其中包括土家族、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另外,被調查的師范畢業生中有 98 名是農村教師, 102 名是城鎮教師。此次調查對他們的入職適應性進行了對比分析,未發現明顯的民族差異和城鄉差異。
3 結論與建議endprint
通過調查和以上分析,我們發現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在從事教師職業后,其入職適應性總體上良好,但職業認同感偏低,職業能力適應性較弱;與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相比,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人際關系、工作環境適應和總體適應性水平均要低。比較分析還顯示,男性的職業認同感和總體適應性都低于女性,任教其他學科的在職業能力適應方面比任教語數外科目的明顯要高,但五年制師范畢業生適應性水平不存在明顯的民族差異和城鄉差異。據此,為了提高湘西州五年制師范畢業生的入職適應能力,盡快完成教師角色轉換,我們嘗試從師范院校、任職學校和師范生自身三個方面提出建議。
3.1 師范院校
3.1.1 著力培養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
教師職業認同是指教師或師范生對教師職業及其價值的認可、贊同,并樂意從事教師職業的心理狀態。[2]它是影響師范生教師職業適應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職業認同是師范生從教的心理基礎和精神支柱,師范院??梢酝ㄟ^舉辦一些以“職業選擇”或“教師職業認識”為主題的專家講座幫助師范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擇業觀,并通過教育實踐活動使師范生獲得從教的幸福體驗和滿足感,從而幫助師范生認識教師職業的本質及其社會價值,以進一步培養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
3.1.2 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
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對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有重大的影響。教育課程不應只是教育學、心理學和各科教學教法這“老三科”,而要科學設置師范教育類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學科理論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教育實踐課程(如說課與微課)不少于一個學期。
3.1.3 大力加強教育實踐環節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有 3 年以上教學經歷的教師在教育教學能力、工作環境適應、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等方面明顯強于 3 年以下教育教學經歷的新教師。這就說明教育教學經驗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師范生的入職適應性。因此,師范院校要合理增加教育見習與實習時間,以豐富師范生直接或間接的教育教學經驗。
3.2 任職學校 3.2.1 加強教師職后培訓
如果說職前教育是師范生入職適應性提高的重要基礎,那么職后培訓則是進一步提高師范生入職適應性的重要保證。所以,要提高師范生的教師職業適應性,職后的培訓非常關鍵。這里所說的職后培訓,是相對于職前的師范教育而言的,既包括師范畢業生從教前的入職培訓,也包括從教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專業培訓。為了使培訓更具有針對性,校本培訓值得提倡。校本培訓是指在中小學內對教師進行的在職培訓,它強調在教學現場和教室中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培訓的主要基地是“本?!?。
3.2.2 落實“以老帶新”制度
“以老帶新”就是我們常說的“師徒制”,即學校為每個新任教師配備教育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3]調查表明,教齡在 3 年以上的老教師的職業適應性水平之所以明顯高于五年制師范畢業生,就是因為老教師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在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新上崗的師范畢業生肯定能較快完成教師角色轉換。而要使“以老帶新”發揮最大的成效,學校必須滿足嚴格選撥“師傅”、合理搭配“師徒”以及實行幫教獎勵機制等條件。
3.2.3 適當減壓,定期開展業余活動
初為人師的師范畢業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落差以及環境、角色變化帶來的孤寂。工作任務上的減壓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高自我修養,活動的開展可以使他們盡快地融入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中去,從而不斷提高入職適應性。
3.3 師范生自身
3.3.1 堅定職業信念,提高職業認同感
初為人師的師范畢業生要想提高自己的職業適應能力,首先應該解決精神上和觀念上的問題。師范生無論是在職前教育階段還是在入職適應期,都應該勤于學習,廣泛涉獵各類文化知識,特別是對哲學的學習。對于師范生而言,學習可以使之深入認識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并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教師職業境界。
3.3.2 積極融入教育教學實踐,加強教學反思
理論一定要聯系實際,理論的學習和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才能為師范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提供可能。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主動、反復、深入的思考,以查漏補缺或總結經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過程。因此,師范畢業生要珍惜每一次教育實踐的機會,并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反思。
【參考文獻】
[1]楊翠娥.從師范生向教師轉變的適應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曲敏靜.新課程實施中小學教師適應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施紅娟.初中新教師入職適應性問題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