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摘 要】“互聯網+”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呼吁各行各業與其相融合,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因此,“互聯網+”與智慧農村的融合,也將不斷地推進智慧農村的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從“互聯網+”和智慧農村的基本內涵入手,闡述一下“互聯網+”在智慧農村建設中應用面臨的困難,重點提出如何推進“互聯網+”在智慧農村建設中的應用。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農村;農民;建設
當前,在智慧農村建設中應用“互聯網+”,使農村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高新技術來增強農民的舒適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來不斷推動智慧農村的發展。
1 “互聯網+”與智慧農村的相關內涵
1.1 “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如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如金融、商貿、旅游、交通、民生等傳統行業)進行不斷地結合起來,從而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
“互聯網+”具有鮮明的特征,具體包括:創新性、跨界性、開放性、連接性、可塑性等等。
1.2 智慧農村的內涵
智慧農村可以說是智慧城市的延伸,主要是針對中國農村普遍不發達的現狀,依托現代化先進技術,以實現農村生活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為目標,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農村自有的智能生活價值體系,來推動現代化新農村的建設。
智慧農村根據農村自身的特點來規劃建設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在政務服務、農業、交通、家居等方面。
2 “互聯網+”在智慧農村建設中應用面臨的困難
2.1 對智慧農村建設應用“互聯網+”認識還存在偏差
在如何看待智慧農村建設及“互聯網+”的應用上,大多數農民群眾和農村基層干部都存在認識偏差的現象。由于農村文化落后、經濟落后、信息化程度落后,許多農民認為建設智慧農村是政府的事情,與自身沒有關系;智慧農村的建設應用“互聯網+”,只是對互聯網設施的建設完成即可;有的農民對互聯網及網絡信息這種新生事物還持懷疑和不信任態度;由于網絡的公開性、及時性等特點,有的農村基層干部甚至認為“互聯網+”會給自身的工作帶來不便。
2.2 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薄弱已經成為智慧農村建設應用“互聯網+”的重要瓶頸。雖然我國一部分農村已經安裝固定電話,大多數農民都使用了智能手機,但是網絡配套設施還比較薄弱,互聯網覆蓋率還是很低。由于一些農村缺少資金支持,無法布置相應的網絡配套設施;還有一些農村地處偏遠,雖然已通網絡,但網絡信號差、速度慢,難以滿足智慧農村發展的需求;還有一些農村存在監管困難的現象,導致不能保障好已安裝的網絡配套設施;有的農村計算機擁有量和連接上網的數量很少,計算機網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率十分低。
2.3 農村人才匱乏
農村地區人才短缺、農民信息素養低是目前智慧農村建設應用“互聯網+”的最大障礙,我國的大部分農村都出現空巢現象,青壯年紛紛外出謀生,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多,而這些留守人員就局限會使用手機,會使用電腦的人都寥寥無幾。留在農村中的人口多以務農為主,他們的文化層次不高,再加上農村生活條件有限,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這樣,農村對互聯網知識,如云計算、傳感器網絡、高速通訊網絡、物聯網的了解和掌握的人更是少之甚少,特別是在技術維護方面更是缺少人才。
3 如何推進“互聯網+”在智慧農村建設中的應用
3.1 加強對“互聯網+”及智慧農村建設的宣傳
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農村農民進行“互聯網+”及智慧農村建設相關信息的宣傳,提高農民對互聯網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對智慧農村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讓農民認識到在智慧農村建設中應用“互聯網+”的必要性。重點加強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要使農民摒棄對智慧農村、“互聯網+”的盲從、當心、顧慮等不良的信息心理,改變和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網絡意識、樹立數字化觀念。
3.2 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網絡基礎設施是推進“互聯網+”在智慧農村建設中應用的前提條件,因此必須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是政府保證資金投入,要大力支持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推進移動通信、寬帶、電腦、智能手機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在農村的普及,實現光纖到農戶全覆蓋,保障信號暢通,進一步降低信息資費標準,讓廣大農民愿意用、用得起、用出效益。三是建立農村安全和環保網絡監控,如通過部署村務安裝、管理攝像頭,不僅在村務安防方面起到作用,同時規范了農民隨處便溺、亂扔垃圾等行為,為智慧農村應用“互聯網+”創造了一個更安全、更文明的社會環境。四是要推進“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如云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在農村生活、生產經營領域等方面進行推廣,讓技術與配套設施有效地結合起來。
3.3 加強農村“互聯網+”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智慧農村的建設需要人才,“互聯網+”的應用需要人才,所以,農村只有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人才,才能在智慧農村建設中更好地應用“互聯網+”。一是要加強對農民群體的培訓。面向村領導、村信息員、村民、鎮村企業、農合組織等不同的農村地區受眾,加強多樣化、創新化、貼心化的“互聯網+”技能(特別是對云計算、傳感器網絡、高速通訊網絡、物聯網技術等)培訓。其次是加強人才的引進。如對回鄉復轉軍人、高校畢業學生、專家學者等特殊人群,通過政府補貼、鼓勵、待遇落實政策等形式,加大引進力度,使之參與到智慧農村的建設中,為打造智慧農村建設建立“互聯網+”專業人才梯隊及培養機制,保障可持續發展。
3.4 根據農村特色應用“互聯網+”
智慧農村建設不能盲目地應用“互聯網+”,政府應根據每個村的自身特點,自身需求進行指導。智慧農村建設一定要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包括特色的產業結構、特色的生活環境、特色的文化氛圍等,做好頂層設計,讓“智慧”與“特色”融合,讓“建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思路,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和物流體系的發展。例如,這個村如果農產品很好,那么就應注重發展“互聯網+農業”;如果生態環境比較好,適合旅游,那么就應注重發展“互聯網+旅游”;如果文化底蘊比較特殊,那么就注重發展“互聯網+文化”等等,可以由本村自己實施,也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來吸引有實力的電商企業來到農村來進行電子商務和物流體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武付軍.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村”淺析[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5(20).
[2]劉金婷.“互聯網+”的內涵淺議[J].《中國科技術語》,2015(6).
[3]黃之玨.發展“互聯網+農業” 推動智慧農業、智慧農村建設[J].《經濟論壇》,2016(1).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