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慧
摘 要:在語文學科中其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因為其工具性的運用離不開其人文性的滋養,而其人文性也離不開其工具性作為載體的呈現方式。二者之間是否能做到相互融合是衡量一堂語文課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志,也是語文教學中文化傳承的集成體現。本文主要從實踐教學的研究出發,分析了在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最后探究了幾種有效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讓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融合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融合方法;工具性;人文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逐漸的暴露出來,其中,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最為突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立即采取改進方法,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能夠相互之間更好的融合,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高中生學習語文的心理比小學與初中要成熟、深入很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說,其認知的能力與形象、抽象思維都在不斷地發展著,并且漸漸的成長完善。所以,在讓學生學會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人文要求也是不能落下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兩者缺一不可。
首先,工具性是離不開人文性的滋養的。在語文教學中,工具性主要表現在學生對于文章中詞句等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但是,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的時候,是無法完全離開人文性的規則。比如,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很多文言文中的字詞與現在的詞語解釋有很大的差別。在《逍遙游》中“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這一句中“勸”的含義就有古今的意思差別。在這句話中“勸”的意思是鼓勵、獎勵,還有一種解釋為受到鼓勵、獎勵。但是在現在詞語的意思卻是勸導、勸告,由此可見,如果脫離文中的語言環境進行詞語解釋的話,往往是容易產生誤解的,且在文中是不能翻譯完成的。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一定要教授學生結合語境進行分析,這樣才能正確的理解文章的含義。
其次,人文性也離不開以工具性作為載體進行強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是一種抽象的學習,它在語言文字的載體中深入的隱藏著,學生想要理解課文中的思想含義必須要先掌握基礎的語言文字知識,然后再進一步的體會文章深刻的內涵與人文性。比如在學習蘇軾《赤壁賦》思想內涵的時候,這篇課文的生僻文字較多,學生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習與掌握文章中的所有詞性、詞義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中對于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總之,語文的人文性需要教師不斷地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才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運用有效率的學習方式,進而接受人文性的學習,提高整體的文學素養。
二、高中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的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習興趣
趣味性是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語文教師在教授新課文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符合學生口味的方式進行新課的導入。比如,多媒體形式導入、故事導入、音樂導入等等,在教授《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可以用音頻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讓學生進行欣賞,然后問學生聽了曲子以后有什么想法與感受,指出曲子的深刻的含義,接著再引入到課文詩詞的學習當中。
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運用各種的方法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啟發教育,把課文的文字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讓枯燥的課堂活潑起來,學生對于課文也會愿意積極的思考。在快樂中學習語文,能夠更好的感悟課文的意義。比如在學習《蜀道難》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古時候蜀道的面貌圖片,讓學生在圖片中感受蜀道崢嶸、突兀、崎嶇等綺麗驚險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文章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夠獲得豐富的精神涵養。把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進行密切的結合,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進行互動交流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創造師生對話的機會,將一篇課文的重點作為問題拋射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中感悟到課文的真諦。比如在《勸學》一文中,教師可以提出“現代社會對于知識學習的看法有很大的轉變,同學們認為荀子的觀點是否是落伍的?”通過這一個話題,學生的興趣立即被激發,然后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讓接受知識變得更加有效率。由此可見,有效的互動交流,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創建自主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統一的發展。
(三)優化考試方式
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考試的形式可以考慮采用自我檢測、小組評比的方式進行。將平時的成績的也歸納進期中期末的成績中,這樣就不會僅憑一次考試成績來評判一個學生平時的努力程度,讓學生也重視日常教學中的學習,使得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不偏差。試卷設計問題的難度要適中,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一定不能片面做決斷,必須結合學生的全方面進行測評,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心理上的鼓舞,加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將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完美的融合。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是語文科學化學習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名高中的語文教師,我親身經歷著語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希望以上文章提出的觀點能夠對語文教育的事業有好的發展。今后的語文教育改革中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所以,我將會繼續研究高中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讓語文教學向著更加高遠的目標前進。
參考文獻:
[1]李麗娜.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0,(23):93.
[2]孫蔓紅.淺談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4):113-114.
[3]張建春.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10,(01):30-31.
作者簡介:
金慧(1984.09—),女,湖北武漢人,本科,中學二級語文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