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波 李紅 謝玉華
【摘 要】社區養老是一種就近養老方式,通常為社區老年養護中心,它專注為社區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專業護理,體現了“老有所養”的民生理念,具有復制和推廣價值。本文以普親養老為例,對社區養老模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社區;養老;普親
1 普親養老模式
成立于2008年的普親集團是一家以老齡產業為主營業務的集團公司,先后在海口和長沙開展了失能養老中心機構、社區養護站的建設和運營,并依托社區養護站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形成了以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此服務模式被業界稱為“普親模式”。
西湖街道常住人口6萬,老人約20%,1.2萬。先鋒社區常住人口800多,有六七十位老人,本社區老人每月可支配資金約一千多。緊鄰望月湖小區(10萬人)。這一片區沒有一家失能老人養老機構。鑒于此,長沙市岳麓區西湖街道于2015年引進普親養老,在先鋒社區建立老年養護中心,這是岳麓區唯一一家專注于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專業護理的養老機構。普親先鋒社區老年養護中心附近是相對成熟的社區,老年人聚集;緊挨西湖文化公園,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養護中心設置78張全護理床位,養護功能業態完整,既滿足了社區高齡、失能、失智、慢病老人的社區長期照護需求,又為社區自理老人提供了日間照料服務,同時充當了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向社區老人免費開放。養護中心開業兩個月即入住15位老人,其中9人為本區居民。養護中心扎根社區,方便子女就近探視,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環境里養老,讓養老成為一場溫情的陪伴。
普親先鋒社區老年養護中心絕大部分床位是為社區內需要長期照護的老人提供的,與社區現有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形成良好互補。養護中心距離長沙市四醫院、武警醫院、腫瘤醫院等醫院約5分鐘車程,特別適合開展普親的“醫養融合”養老模式;通過與附近一、二級醫療及三甲醫院的合作,既可實現社區機構的醫療保障及突發病轉診,又能以家庭病床的方式解決居家老人的醫護問題。同時,養護中心與長沙民政職院醫學院開展的“校企合作”,既滿足了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又滿足了養老機構模式復制,連鎖經營的團隊建設需求。此外,普親先鋒社區老年養護中心作為一個社區養老服務平臺,通過聯合各類社會組織,在社區動員、社區疾病預防、社會工作、義工服務等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普親模式”凸顯了三個特點:一是,將落腳點放在社區和居家養老;二是,在居家養老中突出了專業的護理服務;三是,有效整合了社會各方的養老服務資源,實現了各類為老服務主體的“多方共贏”。尤其是它聚焦失能、失智老年群體,從體系建設層面探索出“以中心機構為依托、以社區養護站為主體、以居家上門服務覆蓋社區”的城市失能養老服務體系,在養老服務社會化運營中具有可復制和推廣的價值。
2 普親養老模式對“老有所養”的啟示
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國內主要城市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按照超過退休年齡的老年人統計,我國老齡化人口占比達到15.5%。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養老服務已經成為政府和全社會日益關注的大事。每年全國兩會,養老問題都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點問題。2011年3月5日,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在代表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我們要持之以恒,努力讓全體人民老有所養。2016年1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研究“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165項重大工程項目進展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等工作,其中就包括“老有所養”。
作為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省份之一,湖南每7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60歲以上的老人。2014年末,湖南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126.2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16.71%。預計到2030年,湖南老年人口總數或將達到201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7.6%。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225萬人,占老年人口20%以上,其中失能老人88.5萬人,半失能老人136.9萬人。“老有所養”也成為湖南省委和政府施政的主要關注點。
普親社區老年養護中心獨具的專業化、社區化和小型化的特點不僅符合中國的養老服務國情,更為中國的養老服務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同時,也對“老有所養”具有啟示意義。
2.1 養老專業化
養老難成為社會主要問題,尤其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失能老人是指吃飯、穿衣、如廁、洗澡、行走和日常活動(如買菜、做飯、洗衣)某一項或某幾項功能喪失導致生活部分或全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健康和自理能力的喪失是老年期喪失的主要問題。老人失能半失能不僅會影響到子女的工作、學習,而且會徹底改變整個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失能、失智老人護理難度大,專業要求高,容易發生意外風險, 普通家庭和普通養老機構因場地小、專業護理人員匱乏、缺乏相應的設施設備配置,對失能、失智老人而言,不能完全提供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專業的照護服務。而普親社區老年養護中心配備了專業的護理人員和設施設備,能夠滿足失能、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要求。在專業護理人才和運營管理人才培養方面,普親與與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以及人才培養方式上進行了新的探索,從傳統的個體人才輸出轉變為團隊人才輸出,共同打造專業人才培養實訓基地。
2.2 居住社區化
普親社區老年養護中心既是社區專業照護平臺,也是社會各類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平臺。借助于先進的智能化養老科技手段,可以及時、準確的了解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以社區為平臺,以資源嵌入、功能嵌入、市場化運作方式嵌入為理念,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資源,為社區周邊的失能、失智老人就近就便提供專業化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綜合性養老服務。而且,普親社區老年養護中心扎根社區,輻射周邊,提供全托、日托和居家上門服務,滿足了老年人“在家門口養老”的愿望。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下養老,子女也方便就近探視,實現了養老服務“一碗湯”的距離,讓每一位入住的老人在親情與社會的關愛下自然老去。endprint
2.3 養護一體化
普親社區老年養護中心的床位一般在50-70張左右,這與那些動輒幾百上千張床位的養老機構相比,床位較少、建設成本較低、資源比較集約,具有投資少、覆蓋廣、易管理的優勢。普親社區老年養護中心采用適老化設計理念,配備專業護理站臺、全套呼叫系統、24小時安全監控系統,以及智能化護理床、智能化恒溫沖洗馬桶、防滑地板膠、扶手等專業護理設施設備。設有護理區、老年人活動室、康復治療室、心理咨詢室、閱覽室、空中花園等功能分區,集失能、失智老人的長短期照料服務和健康老人的文體教育服務、休閑娛樂服務、關愛互助服務等內容于一體。此外,養護中心根據每一位入住老人進行嚴謹、科學的身體狀態評估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及康復方案。老人的護理工作主要由護理專業接受過護理專科訓練的護士及經培訓的養老護理員負責,同時引進各種先進的護理設備。如此全方位的照料有效避免了護理風險的產生,讓老人得到專業、安全、舒適的服務。
3 社區養老的推廣條件
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推動健康、教育、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建設全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特殊困難群體幫扶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給留守兒童美好的明天,給孤寡老人幸福的晚年,讓全省父老鄉親生活得更有質量更有尊嚴”。
因此,普親養老模式值得推廣借鑒。要促進養老事業發展,政府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給予支持。
(1)土地供應。在如今寸土寸金的城市里,適合用于開辦社區養老機構的場地少之又少。養老服務是個微利行業,對于專業養老服務企業而言,購買土地建設養老機構成本太高,如果租賃物業又出不起太高的租金。為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一條可行之路是將普親中心機構和社區老年養護中心建設公益性用地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將其劃歸為政府必須控制以滿足基礎民生需求的服務設施用地。
(2)設施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專業化、社區化、小型化是未來城市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方向,而政府應該承擔起設施建設的責任。一個可供參考的路徑是,可以通過吸收社會資本以PPP模式開展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然后交由專業的養老服務企業去運營。這樣既利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又利于養老服務企業的連鎖化發展,市場供應主體也就培育起來了。
(3)人才體系。社區老年養護中心配備給失能、失智老人的都是專業的護理人員,以滿足失能、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要求。因此,為保證專業護理人才的有效培養和供給穩定,對于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鑒定,政府應盡快制定專門的養老人才職稱評定體系,建立與職稱相應的工資調級制度。而且,可以對養老服務產業不同崗位從業人員采取‘階梯式培養,以滿足養老市場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
作為養老機構,可探索雙紅利導向發展模式,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的養老服務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在這樣的時期,企業進入養老行業,把它看作一個馬上能夠盈利的完全商業化來做,往往不行。但把它完完全全當作一種非營利的慈善事業來做也不行,不具可持續發展性。老齡產業是慈善產業,也是道德產業,普親養老可以理解為“社會企業”,收獲的是道德紅利(即企業品牌和社會效益)和商業紅利(即市場利潤和經濟效益)。因此,社區養老機構要致力于探索出雙紅利導向型的社會企業發展模式,一手抓社會效益,一手抓經濟效益,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保證社區養老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城市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研究——以青島市為例[J]. 高紅.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2]我國養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陳功著,2003.
[責任編輯:張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