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過于強調心理問題(疾?。┑钠毡樾裕髮W生對心理咨詢與治療接受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量少且學生參與度不高,輔導員與學生組織聯防機制有待于建立和完善等局限性,筆者提出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和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為兩個基點、以心理咨詢為輔助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這一模式中,評估系統和教育系統是核心內容,而心理咨詢只是全方位、系統化服務的一個組成部分。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探索
一直以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造成的意外事件屢屢發生,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對大學生的心理形成了新的沖擊,新時期的大學生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心理困惑,這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過去,我國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有高?;窘⒘诵睦斫】到逃行牟⒃O立了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健全和運行,的確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的組織保證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它不可能涵蓋高校整個心理服務的范圍。如果我們僅僅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狹隘地理解為心理咨詢,勢必會導致以偏概全,影響教育效果。因此,筆者試圖從新的角度來探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普遍是建立三級保護網,即第一級,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第二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第三級,建立輔導員與學生組織聯防機制。這三級保護網既有對學生日常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又有輔導員和學生組織的關注和疏導,還有心理問題發生時專門心理咨詢機構的救助治療,應該說是很周全嚴密的。但是如果高校沒有足夠的重視,有關部門不能合理安排布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思考與創新,這些周全而嚴密的教育手段很難落到實處,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筆者認為三級保護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依然存在如下局限性。
1.1高校心理健康咨詢室從設立之初的職責定位是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這樣就必然產生以下問題:一是具有專業知識水平的心理咨詢師嚴重缺乏?,F有高校心理教師對心咨詢與治療的專業技能水平有限,對心理疾病及相關因素的了解不夠全面深入。從這些條件看,高校心理健康咨詢室的教師顯然存在著先天不足。二是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并非普遍存在,醫療式的心理咨詢模式容易將大學生中存在的一般心理問題泛化為心理障礙。三是大學生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接受程度與期望相差甚遠。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是希望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能自覺接受咨詢和治療,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據杭州一份調查顯示,在問及大學生產生心理壓力時尋求誰的幫助時,只有3%的學生選擇“老師”;問及有了心理問題是否愿意去心理咨詢機構時,只有22%的人選擇可能會去。這說明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咨詢室還缺乏足夠認可,對學校心理教師也缺乏信任與認同。
1.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量少且學生參與度不高。雖然各個高校表面上都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由于高校里課程設置還是以專業課程為主,而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的相當少,多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只開設一個學期,課程量一般只有30學時左右,有的甚至只是在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而在這有限課時量的教學過程中,因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學生的參與聽課學習的積極性嚴重缺乏,學生真正的參與度是微不足道。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新探索
高校心理服務是一種全方位、整體化、以評估和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服務中,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和對環境的適應等方面發揮內部潛能,走向成熟與成功。高校應積極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健康的知識講座,通過精心設計互動活動、角色扮演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從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及要求來看,筆者認為:高校應建立以心理評估和心理素質教育建設為主,以心理輔導和咨詢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在此模式上,高校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構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有效運行和實施,關鍵在于領導要高度重視。因此,高校應該由學校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督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建專門機構和工作專班,統籌協調學校各教育管理部門齊抓共管,明確工作任務目標,落實工作責任,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2.2狠抓隊伍建設,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力支持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水平及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因此,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引進專業人才,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心理健康培訓和研討班等多種形式,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整體水平,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資源,并嚴格按每2000學生配備一名心理輔導員及較足夠的心理教師,同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延伸至學生之中,組建學生心理協會,設立班級“心理委員”,并對其加強指導與培訓。
2.3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輔以個別心理咨詢
每學年新生入學后,要對全體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和心理評估,及時掌握新生的心理狀況,建立新生檔案。對于心理測試過程中發現的高危對象和隱性人群,進行預防性地跟蹤,訪談和個別輔導,及時引導,糾正學生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在大學里能健康地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心理陽光工程”,高校要積極營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環境,不僅關注學生“專業成才”,更要關注學生“精神成人”,不僅要及時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更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要整合教育管理、醫院、后勤等部門的力量,給廣大高校學生營造一個陽光的心理成長環境,讓大學生健康快樂地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張大均,吳明霞.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康麗峰,王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模式探索[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27(1):130-135.
[3]董碧水,陸小婭.完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迫在眉睫[J].中國青年報,2006,5,31.
作者簡介:
涂旭東(1963.09—),男,籍貫:湖北仙桃人;學歷:本科;職稱:醫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衛生與疾病控制及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