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占武
【摘 要】經濟體制變遷對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變影響深遠。人才流變是一個系統,要把握人才流變特點,對于傳統工業城市促進和保障人才的合理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經濟體制;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變
人才流變是指人才的流入、流出、流失和回流與城市的歷史文化、產業經濟、區域管理和自然地域等相互關系一種現象。從建國以來城市發展的歷程看,人才、產業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甚至形成一種先有產業和產業人才,后有城市的局面。
1 經濟體制、人才流變和傳統工業城市的關系
不同經濟體制對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變的影響不同,計劃經濟體制人才流變動力在于計劃性配置,有利于傳統工業城市發展和人才發展實現統一,人才流變服從于傳統工業城市發展的計劃性、產業性、社會整體收益等宏觀要素,有利于傳統工業城市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人才流變動力在于資源性配置,打破了傳統工業城市發展和人才發展統一,人才流變服從于人才個體的價值觀、個體收益、文化消費和城市地理環境等圍觀要素,不利于傳統工業城市發展。
2 計劃經濟體制對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變影響
2.1 計劃經濟體制與生產力要素關系
從工業革命發展歷程看,產業生產的前提基礎是自然資源稟賦,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要素要通過有效的計劃組織方式促進產業實現集中化、規?;?、標準化。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中國,在建國初期,要實現有限資源有效滿足國情,必然要通過有計劃經濟體制方式建立工業基礎。包括人才在內人力資源流動和配置,要與城市、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發展建設相統一。
2.2 計劃經濟體制與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變
傳統工業城市是國家工業化建設和城市化建設共同的產物,是國家有計劃的生產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重點載體。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入與計劃經濟體制及產業布局的實施密不可分,計劃配置是人才流變根本動力,傳統工業城市經濟結構與人才結構吻合度相統一,即人才跟著計劃走。個人、行業、城市經濟發展都要服從國家行政機制的統包統配。人才在城鄉、區域、部門、行業、身份的流動都是計劃性的社會需要。人才對傳統工業城市發展的社會性需要作為實現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人才極度匱乏,“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人才評價機制同時被人才本身、社會及各行各業認可。傳統工業城市發展能夠滿足人才單純的物質需求、較高的社會聲望和人盡其才的平臺。形成了產業經濟——人才——城市多效合一的效應。
2.3 計劃經濟體制人才流變特點
從對計劃經濟時期人才環境的考察中不難看出,傳統工業城市建設和發展階段為大批人才的產生提供了較好發展空間的大環境。計劃主導人才流變,人才流變與傳統工業城市之間關系較為單一,人才流入遠大于流出。由于這一時期人才極度匱乏,不存在人才外流、回流和溢出現象,計劃性人才流變幾乎是“零成本”。
3 市場經濟體制對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變的影響
3.1 市場經濟體制與生產力要素關系
市場經濟體制化導致資源市場化配置,傳統工業城市不可避免受到各種沖擊。資源中人力資源是生產力要素中最為活躍的要素,它可以激發生產中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最大效率和效度。因此市場需要人才流變以滿足其需要,并且市場會釋放出諸多適應人才流變各種條件和環境來滿足人才和吸引人才。
3.2 市場經濟體制與傳統工業城市人才流變的矛盾
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工業城市各類資源配置的計劃性被打破,其中最為嚴重的是人才資源計劃性配置完全被市場“靈活”配置所取代。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城市分化日趨明 顯。城市歷史文化、產業經濟、區域管理和自然地域在城市發展中比重越來越大。傳統工業城市在市場經濟體制中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性、時間性和新興產業培育不足等問題,經濟發展緩慢嚴重制約了城市各項事業的發展。城際間分化產生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差異性導致傳統工業城市人才的行為觀念的變化,價值觀也由一元向多元轉變。傳統工業城市無法滿足人才高經濟目標預期和個體生存生活發展目標等,進而成為人才流變的主要因素。
3.3 市場經濟體制人才流變特點
市場需要與人才個體需求高度吻合是市場經濟體制突出特點。市場經濟體制最大的特點是實現資源優化。從人才的角度看,人才集聚和人才自身發展能夠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觀念、經濟和文化,也能較快適應新變化。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激發包括人才資源在內的城市資源活力,在這一背景下,那些具有歷史性的城市在歷史文化、產業經濟、區域管理和自然地域就有了發展的“先天機遇”,足以吸引人才集聚。相反,傳統工業城市存在諸多“先天不足”導致人才不斷外流。此外,發達城市之所以發展較快,是因為發達城市內在的宏觀制度、文化、產業經濟和區域地理環境潛力能夠很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并能催生城市多元化文化性環境和“以人為本”社會環境,這些更為符合人才微觀的經濟收入、專長發揮、個人興趣、社會聲望、升遷可能、工作自由度等需求。
4 傳統工業城市發展人才流變對策建議
經濟體制的轉變導致的傳統工業城市的人才體制機制無法滿足市場和人才本身雙重需要。傳統工業城市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必須要轉變思路和手段。圍繞人才與城市發展載體的各種組織關系,重構和提升人才效率與價值創造活力。
4.1 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傳統工業城市發展需要與人才服務的對接
市場經濟體制最大的特點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傳統工業城市發展要打開思路,將城市發展宏觀不同層面的需要結構化和微觀化,即將城市需要轉化為具體項目、個別組件。通過市場機制將城市發展需要推向市場,去除中間層級阻礙,通過政府直接貨幣購買服務對接社會化人才。
4.2 利用互聯網手段實現傳統工業城市發展共享人才
傳統工業城市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吸引人才的條件。利用互聯網思維搭建人才匯聚和智慧平臺是可能的。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打破地域和時間、空間界限。通過社會服務項目化把分散的人的時間、精力、能力集中到一起,形成一個有針對性的項目平臺,使人才與項目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通過各種網絡化的溝通,實現項目網絡平臺化和人才網絡的雙重管理。
4.3 利用傳統工業城市發展項目對接人才入伙和合伙
城市發展要實現技術、資本和人才配置最優化,必須充分發揮各個要素的作用,特別是要把人才視為最高資本,凌駕于貨幣資本之上。在傳統工業城市發展項目建設中要尊重人力資本的價值分享權和決策話語權,建立項目與人才合伙制,甚至是“人才入股”。實現人才入伙、合伙,邀請人才一起創業,一起共創共享共贏。
【參考文獻】
[1]魏妍妍.城市(地區)環境對人才流動的影響分析[J].中國勞動,2013(2).
[2]翁清雄,楊書春,等.區域環境對人才承諾與根植意愿的影響[J].科研管理,2014(6).
[3]李光全.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力變化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31(2).
[4]劉雅南,邵宜航.城市興衰演變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學家,2014(1).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