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摘 要】新媒體技術為南豐儺舞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在新媒體環境下,南豐儺舞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采集保存信息,利用新媒體平臺展示傳播,結合動漫產業開發等方式,加強對南豐儺舞的有效合理保護,更好地實現南豐儺舞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南豐儺舞;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72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158-02
南豐儺舞是江西儺舞文化中最古老的一個分支,起源于古代“驅儺”祭祀儀式,而南豐儺舞能夠歷經千年滄桑而不絕,主要得益于其賴以生存的封閉的傳統鄉村環境。但在社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南豐儺舞賴以生存的傳統環境受到強烈沖擊,其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雖然學術界提出了政府立法保護、高校參與傳承、市場化生產保護等一些列措施,但都收效甚微。在新媒體時代下,具有大眾傳播特質,即時性、高效性及便捷性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技術無疑成為南豐儺舞傳承保護的首選。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及“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因此,借助新媒體技術對南豐儺舞進行保護、傳承、傳播甚至創新,必然成為未來的主流發展趨勢,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一、南豐儺舞傳承現狀
從“傳”的主體看,儺舞藝人的老齡化嚴重。羅會武、甘永福等能掌握全套儺舞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均已年逾古稀,儺班的其他主要表演藝人也都年過半百。這對以師徒間口傳心授為主要傳習方法的南豐儺舞而言,存在著嚴重的源頭危機。如何保留這些老藝人的表演內容、形式以及表演意涵是亟需各方面思考的問題。
從“承”的對象看,傳承的新生力量不足。一方面每年大量年輕人外出求學和工作,使得當地常住人口減少,傳承的儲備人口自然也減少;另一方面由于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擯棄南豐儺舞這種傳統的宗教儀式,儺舞不僅不能再給予表演者榮耀,也不能給表演者帶來太多的經濟收益,導致愿意學習的年輕人數量更少。因此,在當前這種青壯年傳承人數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儺舞很容易遭遇斷代危險。
從保護措施來看,手段措施相對落后。一方面,當前南豐儺舞的展示傳播主要以專業研究書籍、文獻及少數紀錄片為主,除了部分科研人員及傳承人有興趣專門去探究,大眾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和可獲得的信息量都較少,因此不能引起大眾關注;另一方面,雖然江西省建有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網絡博物館,但是網站上大部分與南豐儺舞相關的內容是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現,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并且未給網絡瀏覽者提供互動的機會,導致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媒體技術優勢
新媒體是“基于數字技術產生的,具有高度互動性非線性傳播特質,能夠傳輸多元復合信息的大眾傳播介質,主要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和數字廣播電視媒體”①。與傳統媒體相比,主要具有如下優勢:
受眾廣泛。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由此可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大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和方式迅速發生改變,傳播者與受眾間的空間距離在增大的同時,信息的傳播面積和受眾的數量規模也擴大了。
互動性強。新媒體技術通過使用多樣化的傳播載體,打破了傳統媒體點對面、一對多的傳播方式,形成傳播者與受眾者間彼此交互的模式。這種情況下,受眾可以自由選擇信息內容,并隨時表達觀點,同時也利于傳播者和受眾間雙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和溝通。
海量內容。傳統媒體如書籍、報紙,受到篇幅、版面限制,而廣播、電視則受到播出時長限制,包含的信息都有限。但新媒體技術突破了這種限制,其時空的開放性使得海量信息存儲成為可能。
高效傳播。新媒體技術的高效性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利用新媒體技術,大眾可以便捷地檢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任意選定的時段接受這些信息;第二,新媒體技術下的信息以圖文、聲音、觸覺、甚至多種形式共存的方式傳遞,可以充分調動受眾在獲取信息時的體驗感受,達到強化理解和記憶的功效。
三、新媒體環境下南豐儺舞傳承與發展策略
使用數字化傳承技術不僅能系統、完整地保存南豐儺舞的技藝,還能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模式對儺舞進行有效的傳播,為南豐儺舞的傳承與發展開辟新路徑。
(一)利用數字技術采集保存信息
人們曾經用采訪、拍攝、錄音等方式采集并記錄了許多南豐儺舞的珍貴信息,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保留下的書籍、照片及錄像帶等資料都存在破損、老化或失真的狀況,不利于長期保存及利用。數字技術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二維掃描、三維掃描、動作捕捉技術等眾多技術手段,可以將南豐儺舞的手稿、圖片、聲音、影像等資料轉化為數據文件進行整理和分類,不僅利于儲存管理,還便于檢索查詢。
作為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豐儺舞動作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及存儲尤其值得關注。利用動作捕捉技術能精準地記錄儺舞藝人的動作,并將其轉換為數字模型的動作,再生成二維或三維的動畫數據,而這些數據可以被用于影視制作和游戲開發領域。這種動作捕捉技術運用,可以將南豐儺舞的舞蹈動作完整記錄和儲存,避免遭遇“人死藝亡”的困局,同時也有利于儺舞資源的網絡傳播和在其他領域的開發利用。
(二)利用新媒體平臺展示傳播
1.數字博物館。博物館網站是當前南豐儺舞展示和傳播的重要載體。雖然江西省有非物質文化數字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保護和傳播為核心的博物館網站,但其中關于南豐儺舞的內容單薄,呈現形式單一,且網站設計中缺乏用戶互動模塊,這造成網頁瀏覽者難以全面獲取所需信息,且缺乏交流互動的體驗。因此,在對此類網站進行維護改進的時候,應該注重完善南豐儺舞相關信息,并使用文字、圖片、影音、動畫等多種數字藝術形式向大眾傳播儺舞相關知識,便于用戶了解和學習。endprint
三維數字化虛擬博物館也是數字博物館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虛擬博物館不僅能夠實現虛擬場景漫游,還可以高清晰還原南豐儺舞的服飾、道具等文物,讓瀏覽者近距離觀賞其細節,甚至可以營造出儺舞表演的真實環境氛圍,并通過模擬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感受,增強真實感,帶給瀏覽者更好的沉浸式體驗。
2.網絡課堂。面向大眾傳授南豐儺舞技藝可以擴大儺舞的影響力,培養儺舞潛在傳承人。但過去南豐儺舞面向大眾傳授時往往采用書籍、院校授課等方式,受時空限制,受眾數量有限。在新媒體環境下,南豐儺舞可以通過網絡授課平臺突破這種限制。網絡課堂主要設立錄播、直播、一對一三種授課模式。在錄播模式中,儺舞課程通過后期加工潤色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不僅能呈現出更好更直觀的效果,也便于學習者隨時觀看;直播模式是聘請儺舞藝人、專家學者進行在線互動培訓,模擬線下真實的課堂環境,方便師生、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而一對一模式則是由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性強,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
3.移動新媒體終端。伴隨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移動新媒體已成為當前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新興媒體力量。目前常見的移動新媒體傳播平臺包括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移動新聞端,這些平臺具有娛樂性強、即時交互、普及率高等特點,深受大眾喜愛。開發利用此類平臺傳播南豐儺舞應當注意,不僅要有專業的媒體人士參與,更應當強調南豐儺舞藝人、專家學者的加入,使推送內容的質量和專業水準都得到提高。此外,應當盡量減少傳播信息碎片化對受眾理解造成的偏差,提高發布內容的深度,并注重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使得更多人愿意通過這類平臺接觸南豐儺舞。
(三)結合動漫產業開發
隨著全民娛樂時代的到來,大眾早已對原來教條說理式的信息傳播方式產生厭倦。針對這一轉變,南豐儺舞的傳播也應當順應時代需要,采用影視、動畫、游戲等娛樂性較強的,形式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示相關內容,實現跨界融合。這樣既可以改變大眾對南豐儺舞陳舊、過時的看法,又可以擴大儺舞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群體,使得南豐儺舞文化可以廣泛地為大眾所關注和認知。
利用數字動畫技術對南豐儺舞進行傳播,是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產業交匯點,不僅能提升觀眾的審美體驗,還能采用觀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拉近受眾與南豐儺舞的距離。早在 200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推出了動畫電影《國寶總動員》,運用動畫電影擬人化的特效手法,拉近民眾與文物的距離,擴大在青少年受眾中的影響。而當前臺北故宮還推出了《國寶神獸闖天關》、《小故宮幻想曲》等一系列以臺北故宮文物為主題的動畫片,選擇奇幻、冒險故事等深受孩子歡迎的題材,讓孩子們透過數字媒介,重新體驗藝術典藏的文化內涵。
此外,南豐儺舞歷史悠久,保存了較完整的原生態文化特征,從中可以提煉出造型、服飾、音樂等各類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的經典元素用于游戲開發。這些依托南豐儺舞元素開發創造出的游戲產品,不僅可以展示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碰撞與融合的趣味性,還可以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感受儺文化的魅力,并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認識與學習南豐儺舞。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技術與南豐儺舞創新性的結合,使南豐儺舞中蘊含的藝術資源被更好地保存和利用,有利于儺舞發展理念的創新及南豐儺舞保護水平的提高,為南豐儺舞這門逐漸被遺忘的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南豐儺舞應當積極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力求實現高效傳承,創新發展理念,達到提升江西省文化軟實力的目的。
注釋:
①邵慶海.新媒體定義剖析[J].中國廣播,2011,(3):63-66.
參考文獻:
[1]呂燕茹,張利.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J].包裝工程,2016,37(10):26-32.
[2]康修機,胡少婷.江西民間曲藝中動漫元素的探究——以江西儺戲為例[J].大眾文藝,2016,(08):172-173.
[3]白建松.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博物館數字化展示模式與產業化研究[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1,(6):112-117.
[4]談國新,孫傳明.信息空間理論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179-184.
[5]張俊竹.商業櫥窗EAVFS感性設計模式的構建研究[J].美術觀察,2016,(03):13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