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楊
前置預習就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開展的目標明確的自主學習活動,是一種前置性學習;也是在教師講課之前,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要求,進行獨立學習新課內容(包括教材和相關學習資料),為上好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的過程。前置預習是學生自由探索的一種空間形式,是學生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是“以學生為本,先學后教,先生后師”的生本核心理念。
一、前置預習的必要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而前置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前置預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培養認知。
前置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逐漸了解、探索、掌握知識,增強認知能力。
2.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學習資源。
學生的前置預習為課堂上學生的小組探討提供了資料和內容。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闡述自己預習的情況,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3.增強學生的讀書能力。
通過前置預習作業的有效布置,可以增強學生讀書的能力,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掌握讀書的方法。學生的預習活動,實際就是教師有目的讓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而閱讀過程中的一些活動(勾劃、標注、制作、作圖、查閱資料等)也是潛移默化地傳授學生的讀書方法。
(二)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互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學生前置預習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自主學習,從預習的過程中回憶舊知嘗試探索新知的認識過程。
(三)學生的前置預習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學生新知識進行有效預習,可以適當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將要學習的新知識,課堂上教師只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在預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讓會的個別同學為其他小組的探討學習提供學習素材,是教師發現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有效途徑。
(四)教師布置預習作業,符合教材編者的意圖
在教材中的一些解題思路、文章標注、課文圖案、以及課文的內容,這些都是編者要求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提供的一些解決問題的素材,要求學生關注這些素材去解決新知識的部分問題,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避免了教師把教材當成備課本,學生把教材當成練習冊的效果。
(五)提高教學效率
要想建構數學的高效課堂,學生的課前預習是前提條件。學生只有通過預習,教師的檢測,才知道知識的難點,學生不懂的要重點學習,重點探討,交流討論,教師的教學時間就會縮短,相應的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從而逐步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二、前置預習模式的實施措施
(一)教師布置學生預習作業的方法
1.預習作業形式的多樣性。
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的時候,不是單一的布置學生去閱讀教材,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動手,在書上進行適當的勾劃、標注、解釋、作圖、編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制作、觀察,上網查閱資料。通過學生的操作,留下預習的“痕跡”。
2.預習作業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每一個年齡段的學生,認知能力不同。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如果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作業太多,太繁瑣,就不利于學生的預習。這樣做,不但不能夠讓學生通過預習讓掌握知識的,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低年級的預習作業應該以識圖、制作、對比、填圖、涂色、書寫、口頭作業等為主要形式。
3.預習作業要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步。
教師布置預習作業,一定要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把自己的思維放在學生思維能力層面,預習作業要具備可操作性,因此預習作業不能夠太籠統,要有預習內容、預習方法兩部分。
例如:中高年級的預習作業。
(1)閱讀教材。
(2)對重點語句的勾畫。(制作實物、作圖等)
(3)對重點內容進行標注。
(4)嘗試自主解決問題。
(5)對預習內容提出1~2個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在教師有序布置的預習方法中,去認知、去嘗試、去歸納、去總結、去尋找所要解決的問題、去感受問題的由來;所以教師提出的預習方法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能夠根據要求去看懂書上的內容,那么在順序上、在步驟上面盡可能符合教材的編排順序,為學生能夠有序的闡述預習內容打下基礎。
4.預習作業要關注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鏈接。
讓學生在復習整理的過程中,去尋找與新知識的連接點,從舊知識過度到新知識的學習,為學生在課堂中的探究學習提供依據。
5.學生的預習作業盡量呈現在課本上。
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一定要呈現在課本上。因為預習是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去初步認識新課的內容、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列出學習困惑的過程,它就是一個讀書活動,整個過程都離不開課本。
(二)教師檢查學生預習作業的方式
學生預習作業的效果直接影響教師的課堂效果,是能否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同時也影響到課堂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所以在課前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顯得尤為重要。
怎樣去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呢?
1.采取個別抽查的方法。
教師在課前首先讓學生背著課本說預習的內容,根據學生說的情況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檢查學生在課本上的標注、勾畫……等,用以點帶面的方法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師檢查要有針對性,采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以提高學生預習的興趣。)
2.采取小組檢查的方法。
課前或課中,學生在小組中就預習情況進行匯報,分別說對內容的理解,遇到的困難,產生的問題及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借機掌握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為教師的教學過程的設計提供依據。
3.課堂提問檢查。
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少量學生,在班上談一談自己預習的收獲,以及預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希望在課堂上能夠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是課堂教學很好的素材,教師通過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掌握,應該及時調整課堂的教學思路,有效地組織學生積極探討,有針對性進行教學。
總之,預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是學生要培養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有質量的預習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在語言表達、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別是對于可塑性強的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