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勇
【摘 要】規劃設計是土地整理項目的前期工作,并且是一項技術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規劃設計介紹了規劃目標、原則以及規劃地概況,提出了優化的規劃方案和實施建議。
【關鍵詞】土地整理;規劃設計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了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潛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需要,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需要,也是農村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土地整理項目的規劃設計主要是對項目的田、土、水、路進行規劃。
1 規劃目標
全面優化可研方案、因地制宜、綜合整治,完善項目區基礎設施配套,同時通過工程、生物措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田生態環境,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障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項目區社會穩定,制定規劃設計方案。
2 規劃原則
規劃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土地整理要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要因地制宜的進行土地整理;要統籌兼顧、合理布局;所采用的技術手段要先進可行、經濟合理、便于操作;土地整理要有利于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政府規劃和公眾建議相結合,綜合決策。通過土地整理達到以下設計要求:增地、增質、增產、增效、生態、環保、發展。
3 土地整理工程設計
3.1 土地平整工程設計
3.1.1 格田整理
本項目格田整理主要是以修建囤水田為主,選擇田面較大,位置較高,控灌面積大的田塊作田埂修筑,并對原有田土坎進行裁彎取直,田埂修筑時首先清理原有田埂已有的雜填土、耕植土和草皮等,采用生土進行田埂修筑加固,硬化田坎。
3.1.2 旱地坡改梯
項目區旱地多位于坡地上,現狀地面坡度大,不保水保土,重點區域進行坡改梯整理;按照《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設技術規程》和《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區改造中低產田項目技術工作要點》(試行)的規定,對旱地田面平整提出如下要求:平整后保證土層厚度達到60厘米以上,土壤耕作層30厘米以上,因地制宜,提高機械化耕作程度。
3.1.3 一般水田整理
結合灌排溝渠的布置,并滿足田間灌水和排水要求,在臺地區歸并原有田塊,切小并大,按照設計重新制埂。
3.1.4 一般旱地整理
旱地一般區域整理主要以現有田坎修補、田面平整、挖設背溝等工作為主,旱地埂子采用素土夯實。
3.1.5 地力培肥
對整理后水田、旱地進行實施農家肥、秸稈還田等地力培肥,地力培肥交由農民自行組織實施。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
3.2.1 灌溉工程設計
根據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規定,項目區灌溉設計保證率需達75%~85%。根據相關規范并結合當地已有灌區規劃經驗,確定設計灌溉保證率為80%。對地區農作物需水量的預測和調查,根據項目區實地調查及相關原始資料,項目區內現采用相應的灌水模數。
據項目區工程布局,可確定各渠道的長度和控制面積,再由設計灌水率和渠系水利用系數可確定各渠道的設計流量。
3.2.2 排水工程設計
根據灌溉排水規范確定項目區的排水設計標準。依據當地有關資料,確定項目區設計暴雨量。對于控制面積較小的排水溝,在不超過作物允許的耐淹歷時條件下,可允許地面徑流短時間內漫出排水溝,因此,可用排水面積上的設計徑流深在規定的排水時間內平均排除的方法計算排澇模數或排澇流量。
根據項目區的地形特點、植被狀況、土壤類型以及各排水溝排澇區域的特點,排水溝的排澇設計流量除應滿足排除田面降雨形成的徑流外,還需考慮滿足排除部分山體徑流的要求,但由于山體植被覆蓋率較高,徑流形成時間應較田面徑流形成時間滯后,故只在排除田面徑流的基礎上適當加大加以修正。
根據項目區地形特點和土壤性質,在保證流速不沖不淤溝床的前提下,確定溝道比降、糙率系數。排水溝溝深在正常排澇水深的基礎上加0.3~0.5m,以滿足最大排澇水位和安全超高的要求。
考慮當地利用排水進行灌溉及現有排水溝的工程特點,設計排水溝采用的結構形式,并盡量保證溝頂高出田面10~20cm,以滿足灌溉時壅高水位的要求。
3.2.3 建筑物工程
根據初步設計要求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原有山平塘增設防滲處理和排洪措施;以提高山平塘的有效利用率。根據山平塘原塘現狀及周邊情況確定山平塘設計采用材料,高度視每口塘具體高度而定,塘的壩體充分利用原壩體結構,對原壩體寬度較窄的壩體進行壩體加寬,壩體寬度不小于2m。
對項目區旱地主要分布在丘坡之上,單片耕地面積小,發展集中提灌和渠灌有一定困難的,采用蓄水池灌溉。根據《四川省坡改梯工程技術規程》規定,旱地蓄水池保證每畝地有10m3左右的水量,年調節水量25m3左右。旱地灌溉以修建旱地蓄水池為主。
根據農業生產要求和蓄水池功能設置,蓄水池修建在有良好匯流面的坡面,并配套沉砂池、引排水渠等設施。
3.3 田間道路工程設計
3.3.1 田間道工程設計
根據各項目區的自然、地形條件和結合利用原有田間路等因素布置交通道路系統;通過田間道路整修改造,縮短耕作半徑,減少斷頭路和田間道路占用耕地;為便于工程施工管理,也改變農業生產和生活習慣,根據項目區現有田間道路系統設施條件規劃村級道路,通過村級道路將原有的貫穿部分項目區的田間道相連,使得田間道貫穿整個項目區,各個生產隊均有田間道接到干道上,從而起到改善項目區對外交通條件的作用;田間道主要為老百姓出行以及農產品的運輸服務。
3.3.2 生產道路工程設計
在項目區修建連接各主要居民點的生產道路,同時生產路與主要田埂結合,從而構成項目區交通網;生產路為人工田間作業和收獲農產品服務。
4 結論
通過土地整理的研究,提出了優化后的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方案。規劃設計有以下特點:
1)對原有田坎進行裁彎取直,采用生土對原有田埂進行修筑加固,硬化田坎蓄水,增加項目區農業灌溉用水;通過小并大、坡改梯減少田坎面積,增加耕地面積;通過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質量。
2)根據相關規范并結合當地已有灌區規劃經驗,確定設計灌溉保證率;對原有水利設施進行修整和完善,提高了原有水利設施的有效利用率。
3)設置了田間道、生產路兩級道路,能滿足項目區人民生產、生活需要,便于生產時負重通行。
【參考文獻】
[1]趙元明,梁勇,等.山東省章丘市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發的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1(13).
[2]章西林.遼寧省土地整理規劃設計中各種作物灌溉制度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3).
[3]唐少君.陜西省白河縣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08.
[4]郭嵐,關欣,等.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研究——以中魚口鄉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公共管理,2009(8).
[5]李天閣,張雷,等.土地整理規劃設計中的水資源平衡分析研究——以開封縣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02(8).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