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
新課標中指出: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也是課程改革給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改革追求的目標之一。
但是在聽數學課教學時,發現低年級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常常不著邊際,高年級的學生不愿意提出問題。我認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對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很有幫助,從而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方法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多進行猜想是培養小學生自主提問題的重要途徑。
2.在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3.從數學概念、基本規律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會使學生明確概念,區分不同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甚至能起到用已有知識幫助理解新知識的作用。
4.在分析解決各種問題中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習慣。解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實踐環節,也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
二、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的途徑
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培養學生“敢問”到“想問”到“能問”再到“會問”,是數學教師的職責和任務。為了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我認為應該有如下幾個環節:
1.營造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采用激勵機制鼓勵學生提問。
我在上三年級的語文時,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在學習上有什么困難?”全班48人接受調查,有25人上課害怕舉手回答問題,達52%。究其原因,害怕回答錯了,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
通過分析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學生害怕舉手是一種心理的恐懼,上課有一種恐懼的心,學生是提不出問題的,更不要說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了。所以課堂上要營建濃厚的民主氛圍,創設和諧的、輕松的學習氛圍,消除學生上課的恐懼心理,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數學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問。在低年級訓練時,學生只要能夠提問或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就要鼓勵表揚。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后,逐漸要求學生能夠經過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在整個課堂活動中,教師扮演的是一個和藹可親、善于傾聽,與學生共同分享成功的朋友。
此外教師要采用各種表揚、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多提問,敢提問,勇于探究的數學學習精神。
2.培養學生主動質疑,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
課堂上,很多教師長于為學生設計問題,課堂活動在教師的預設中進行,雖然一節課很完美,但是對學生善于提問的思維訓練力度還不夠,要為學生設置提問的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質疑,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求知欲,授之學生“以漁”。
培養學生主動質疑,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
(1)在課堂上設置陷阱,教師故意講錯或出錯,讓學生發現問題,并給教師提出問題,教師鼓勵敢于質疑的勇氣。
(2)新知識講一半,留一半,故意留白。讓學生在教師預留的空間內馳騁飛揚,打開思維,猜想問題和結果。
(3)把問題留在作業中。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一個知識點教師不講,融入作業中,可能善于思維的學生能夠開動腦筋做出來,但是大多數學生可能會出錯,這就給做對題的學生提供了機會,可以叫學生當小老師,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提高學生質疑、解決問題的勇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4)布置新知識的課前預習,讓學生在預習中提出不懂得問題,并隨同家庭作業記錄下來,師生一起在課堂上解決。逐步達到教師不教也會得數學學習境界。
3.保證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學習過程,有的問題具有隱蔽性,學生不能很快看出來,需要學生在作業或練習過程中慢慢地去體會,去發現。這時教師切不可心急,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逐步克服為提問題而提問題,使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教師上課給學生預留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切忌教師上課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盡量少講,甚至做到不講。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中,要為學生預留幾個時間:
(1)問題交流的時間。一般采取組內交流的方式,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共同體,同學互助解決部分問題。
(2)問題討論的時間。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提請全班互助解決,教師引導全班學生通過討論、驗證解決,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3)自主探究問題的時間。提出的問題首先讓學生有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4)學生作業時間。很多教師喜歡在要下課的時候布置練習或作業,學生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完成作業,就會忽略在作業中發現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總之,數學學習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發現的數學問題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解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以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