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丹 胡月珍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美國、歐盟和日本其進口食品法規體系、監管機構和監管制度進行研究,分析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進口食品監管方面的的先進經驗,為我國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構建提供啟示。
【關鍵詞】進口食品;監管制度
從農場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環境污染、種養殖、生產加工過程控制不當、人為破壞,導致食品安全危害的原因多種多樣,因此食品安全風險是需要通過有效管理來盡可能降低風險。美國、歐盟和日本對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革新,可以用于應對我國進口食品安全監管難題。
1 美國進口食品監管制度
美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聯邦法律,1906年-2011期間,《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法》是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核心,2011年1月4日由奧巴馬總統簽署《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生效 。二是由技術性法規,具體有:《聯邦肉類檢驗法》、《禽產品檢驗法》、《蛋產品檢驗法》、《聯邦殺蟲劑、殺真菌劑和滅鼠劑法》等。[1]三是自愿性標準,由行業學會、研究團體和企業制定,由企業自行決定是否采納,由于自愿性標準的采用推動了美國食品貿易的發展,利于食品安全,其被采納的程度越來越高。
美國進口食品主要監管制度有:(1)進口食品預申報制度;(2)境外生產企業檢查制度;(3)與輸美食品所在國家主管機構合作監管制度;(4)檢疫許可制度;(5)進口食品口岸查驗制度;(6)進口食品召回制度。
2 歐盟進口食品監管制度
1997年4月由歐洲委員會頒布的《關于食品立法總原則的綠皮書》。2000年1月12日歐盟公布《食品安全白皮書》,搭建了一個全新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框架。
歐盟進口食品主要監管制度:歐盟根據不同的產品實施不同的進口管理方式,動物產品和動物源性產品的監督制度:一是境外生產國食品安全體系評估制度,二是境外生產企業注冊制度;三是進口食品隨附官方證書制度;四是口岸查驗制度。非動物源性產品監督制度:一是植物防疫制度。二是后市場監管制度。動植物合成產品監管制度:如果合成產品的原料中含有動物源性成品,需提供相關證明使用的動物源性原料符合動物產品的相關要求,對動植物合成品一般不會進行植物衛生檢查。
3 日本進口食品監管制度
日本法規體系的核心的是《食品安全基本法》和《食品衛生法》,還包括一些單行法律,如:《健康增進法》、《植物防疫法》、《農藥取締法》、《肥料取締法》、《飼料安全法》、《家畜傳染病預防法》、《漁業法》等等。
日本進口食品主要監管制度:(1)年度進口食品監控指導計劃制度;(2)嚴格不合格產品處置制度;(3)指導進口商自主檢查制度;(4)與輸日食品生產國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制度[2]。
4 發達國家進口食品監管制度對我國的借鑒
4.1 一是,持續更新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法規體系
美國在2011年制定《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同時采取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在進口食品的監管方面,該法明確在國外設立FDA的駐外辦事機構,并明確進口食品的預先通報制度,明確如何實施國外供應商驗證程序、如何對進口食品國外食品企業進行檢查、如何構建外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管理能力、如何對國外第三方審核機構的認可、如何管理走私食品等等。歐盟于2002年頒布了178/2002/EC 食品基本法,接著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規,852/2004/EC 食品衛生法、853/2004/EC 動物性食品特殊衛生規則、882/2004/EC 食品與飼料的官方控制法規、854/2004/EC人類消費用動物源性食品官方控制組織的特殊規則、2002/99/EC關于供人類消費的動物源性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及引進的動物衛生法規等對進口食品實施管控。日本也在致力于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的整合和完善,更新并加嚴準入標準,《食品安全基本法》于2006年、2007年多次修訂,出臺并實施《肯定列表制度》。
4.2 二是,踐行風險分析先行的食品安全監管理念
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約而同的引入了風險分析的理念。如歐盟,對進口食品按品種進行分類管理,根據產品自身風險高低的不同將進口食品分為三類,一是動物產品和動物源性產品,二是非動物源性產品,三是動植物合成產品,針對不同的品種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同時建立快速預警系統,及時捕捉常規監管模式狀態下發現的食品風險信息,并及時根據風險信息調整監管模式。日本,在進口食品的口岸監管上,實施年度監控計劃,即年度監控計劃的制定也是源于風險分析的結果,同時對監控檢測不合格的產品回通過調整監管措施來控制風險,如強化監控檢查和命令檢查。日本風險先行的監管理念將有限的行政資源用在需要重點監控的地方,不但提升了監管成效也大大便利了進口食品貿易。
4.3 三是,提供先進的監管技術保障食品安全監管效能
監管技術是保障監管效能的核心要素。美國、歐盟和日本在監管技術上也有很多可借鑒之處。美國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投入高額的經費,主要用于監管技術、檢測技術的研究以及儀器設備的采購,新法案實施后,美國五年內增加14億美元主要用于增加2000名新食品安全檢查員的培訓、增加對企業的食品安全檢查,其官方檢查產生的費用均由政府買單。歐盟建立了RASFF系統,各成員國通過該系統能實現風險信息的實時互通,所有RASFF成員國都設有專職機構來保證通報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發送、接收和回應,真正實現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3]。
4.4 四是,依托多方力量開展共同食品安全監管
美國、日本和歐盟在進口食品的監管上都采取本國政府為監管主體,以食品進口商為食品安全責任主體,引導本國消費者、第三方組織參與進口食品監管,同時積極與境外生產企業所在國家主管部門開展合作監管。美國法規要求食品進口商必須實施國外供應商驗證程序,引導消費者參與進口食品的監管。日本建立指導進口商自主檢查制度,規定進口商為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歐盟首先需要對境外生產國食品安全體系進行核準,其次,將定期對境外生產國食品安全體系進行審查,必要時對生產企業現場驗證。
【參考文獻】
[1]于維軍.管窺美國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J].《中國動物保健》,2006(3):17-20.
[2]陳榮溢.從日本進口食品監控計劃透視其進口食品管理[J].中國檢驗檢疫,2009(11):41-42.
[3]楊洋,焦陽,蔣萍萍,等.2013年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通報各國輸歐食品安全情況分析和對我國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的啟示[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1):342-343.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