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漫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積極推進,農村地區無論是人居環境還是經濟建設都展現了全新的風貌,在物質條件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腳步,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地區要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的力度,開展多種形式如文體活動、藝術活動、娛樂活動等能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好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工作,不僅有利于團結群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對農村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也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本文就如何有效組織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全面分析論述,為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農村群眾文化;文化活動;文化資源
農村群眾文化,是以農民群眾為主體,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滿足精神活動需要為目的的社會現象,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實現農村基層文化繁榮是大趨勢所在,而想要有效組織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就要了解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特征及意義,分析反省現今的活動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思考提出更為有效的組織策略,加緊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健康發展。
一、農村群眾文化的特征
(一)農村群眾文化的基層性:在我國十三億人工中,其中九億分散在農村地區,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農村群眾的基層性。文化主管部門曾提出,我國現今文化的建設方面包括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實現農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
(二)農村群眾文化的政治性:我國龐大的農村群眾群體決定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大局的重大問題,農村穩定與國家穩定有著直接關系,所以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具有政治和社會功能,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和重點工作。
二、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意義
在農村地區開展文化活動不僅能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因受地域因素和受教育水平的影響,很多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貧困的地方普遍存在著迷信、宗教勢力,在個別農村地區甚至存在吸毒。賭博等社會問題,給農村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而通過文化活動這種群眾易于接受的形式,以藝術、娛樂等方式將正面積極的內容滲透其中反饋給群眾,起到教育宣傳的作用,特別農村地區作為法治意識薄弱的地區,可以借助群眾文化活動對農村群眾進行法治普及教育。另外,在農村開展文化活動還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團結,增進各村、各民族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社會和諧。
三、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策略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文化活動場地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薄弱,包括活動場地、設備、無論是軟件還
是硬件都遠不能滿足農村群眾的文化活動需求。一方面,政府、各鄉鎮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建立起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各項惠民工程,比如設立村文化室、圖書角、農村學堂、農村電影放映室、運動場地等,物資上也要準備充分,才能使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對現有的場地、設施進行合理利用、資源整合,提高各種公共設施和場地的使用率,減少空置率,比如村莊內有空置的古屋,就可以利用起來當做文化活動的開展場地;村莊閑置的空地可以建造籃筐,組織籃球運動,還可以搭建臨時舞臺或播放露天電影。同時還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強對場地和設施的管理,建立好儲存、維護、借還等,保障設備和物資的使用壽命。
(二)組建村級文化和管理隊伍
解決了活動場地和設備的需求問題后,還要打造高質量的文化隊伍和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確保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有效順利的展開。首先要提高的是基層文化工作者和管理人員的素質,注意人才的培養,文化工作者和管理人員要持有高度的責任心,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深入農村群眾生活,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積極組織各種豐富的文化活動,做好全方位的宣傳工作,鼓勵引導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同時要挖掘村內具有文化特長的群眾,鼓勵協助組建文化隊伍,如舞蹈隊、秧歌隊、曲藝隊等,平時除了在村內舉行文化活動,還可以組織文化隊伍走出農村,參與各種比賽與不同水平的隊伍進行切磋學習。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提升文化活動的水準和擴大活動影響力,使農村文化活動具有更深刻的群眾基礎,文化工作者可以扶持農村群眾中具有人際影響力和文化積極分子,吸收到管理隊伍中參與文化活動的制定和執行中,為農村文化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拓寬渠道,豐富農村文化活動,號召群眾積極參與
要讓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持續的開展下去,保持活力,文化工作者們要花更多的心思挖掘出更多樣化的活動內容,并且要走近當地群眾實地探訪調查,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和群眾喜好,組織符合群眾口味的文化活動,比如東北地區農村熱愛小品,還有扭秧歌的傳統,文化工作者可投其所好,組織小品表演、扭秧歌比賽,為農村群眾搭建展現才能的舞臺。另外由于農村地區地域等特點,文化宣傳的渠道不如城市地區發達便捷,文化工作者可在村委設立固定的宣傳點,通過喇叭播放、傳單派發等方式號召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
(四)因地制宜,結合民間傳統,樹立農村文化特色
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具有深層的文化傳承任務,就是保護、發揚民間傳統文化,樹立農村文化特色。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同時也要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保留自身優秀的精華,摒棄落后愚昧的文化,提高農村群眾整體的素質。比如恰逢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工作者可以組織相關文化活動,中秋節可以組織賞花燈、猜燈謎活動;端午節可組織詩歌朗誦比賽;在少數名族聚集的村莊,如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可以組織歌舞聯歡晚會,并邀請臨近村莊的群眾共同參與,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增進了民族團結,使不同民族間有更多的文化交流。
總之,要在農村地區組織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需要村領導干部和文化工作者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懷有無比的熱枕和奉獻精神,才能探索出更多文化活動內容和有效組織開展活動的方法,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殿增.基層群眾文化干部隊伍的建設之我見[A ].文化研究論壇[C ]. 2011.
[2]文薈. 論新時期群眾文化的發展[A ]. 山東省群文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 ]. 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