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首先教育的目標定位是培養服務生產一線的初中級的技能人才,這種定位要求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更要貼近社會,貼近企業,也可以把它稱為就業預備教育。從當前企業需要的中職生來看,需要的是能“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但是從現實來看,不少中職學生還不習慣于這種要求。在“2+1”培養方式的第三年在企業實習期間,面對全新的與校園文化氛圍差異很大的企業文化氛圍,心理準備不足,不適應一線的工作崗位——下不去,所學知識和工作實踐脫節——用不上,不習慣企業的管理方式方法——留不住。學生角色不能立即轉變為企業員工的角色,導致畢業與就業的磨合期變長,不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究其原因,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目前中職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創新意識不夠,自我封閉,缺乏和企業文化的交融和對接。所以在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為時代特征的現實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怎樣適應中職就業的要求,傳統封閉型的校園文化向開放型的校園文化推進,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課題。
1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1.1傾向于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精神文化建設。一是學校環境文化,包括校園的總體結構和布局,校園綠化和美化,教育場所以及校園的環境衛生等;二是設施文化,包括教學儀器、圖書、實驗設備和后勤保障設施等。而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工程,包括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訓、校風、學風等。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風等精神文化建設理應突出它的地位以便更好地發揮其功效。相對于物質文化而言,精神文化在中等職業學校校園里更具有一種內在的特性
1.2校園文化建設個性不足,缺乏中職特色。當今各級各類職業學校校園文化的薄弱環節就是未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沒有凸顯“職業性”。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培養目標各不相同,職業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體現出自己的特色,有利于培養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職業人。由于職業學校發展建設時間不長,校園文化建設大多仿效普通中學,沒有自己的特色。
1.3校園文化建設因循守舊,缺乏現代氣息。我們的校園文化慣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治學格言、立身之道等,一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能補拙”等耳熟能詳的內容充斥板報、櫥窗和宣傳欄,而現代科學的學習方法、成才途徑以及本專業發展的動態等現代信息則少而又少。這與改革年代“時間就是金錢,質量就是生命”、“外樹形象、內強素質”、“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業文化相比,現代氣息實在不足。
1.4校園文化建設與職業學校的特色相脫節。當今的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似乎還沒有擺脫普通中學的窠臼,或者還沒有對自身的特點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與標準,面對生源日漸萎縮的狀況,作為職業學校在社會的大環境下,在市場供需變化這一價值規律為準繩的條件下,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理清職業學校的特色。
2兩種文化對接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改革創新。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順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體現職業教育特色,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企業。
2.1零距離就業的需要。迅速適應企業的管理環境,是用人單位的普遍要求。事實上,很多畢業生剛上崗,不適應企業管理環境或者被企業淘汰,并不一定沒有勝任職業崗位的知識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適應企業管理和人際關系的能力素質,無法在企業的環境里找準自己的位置,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所以,中職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必要專業操作技能,還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企業,并在社會、企業中生存、發展的能力。
2.2是培養中職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需要。現代企業和市場選擇人才看中的不僅僅是學生擁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他們更看重是其職業素養,即個人基本素質、基本職業技能及職業精神。企業認為學生除了應具備必要的專業技能和心理健康素質外,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是否具有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職業意識;嚴謹負責、一絲不茍的職業紀律;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
2.3是中職學校特色建設的需要需要。中職學校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市場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斷發展,實踐表明,創建自己的辦學特色就是一個重要的舉措。它是一所中職學校區別于其它大學的特點和核心競爭力,體現于其辦學的個性化特征。具體表現在辦學理念、培養定位、專業特色、管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上,但最終還是通過校園文化體現出來。對于中職學校來說,只有吸收優秀地企業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和企業文化進行交融和對接,才能形成自己特點的、百花齊放的中職特色的校園文化。
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途徑
3.1突出“中職性”,構建中職特色的校園文化。中職學校定位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以能力為本位來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學校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這個核心來開展,所有的校園文化活動都要體現“中職”的特點。一是物質文化要有“中職”的特色基調。
3.2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引進企業文化的元素,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以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為載體,搭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平臺,實現培養目標同社會需求的統一,專業教學同社會實踐的統一,學生學習同就業的統一。
3.3貫通“企業性”,注重先進企業文化的引入與整合,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尋求兩種文化的接口。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就要求中職校園文化要體現職教特色,就要使師生員工把“以就業為導向”辦學認同為學校的群體價值觀念,并以此為核心豐富、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總之,由于中職學校培養人才的特殊,一畢業絕大部分學生是走上生產第一線的,這就注定中職校園文化的建設要企業文化的融合,要將職業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內容融入校園教育教學中, 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教育,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得到體現,從而使培養的人才在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上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
作者簡介:龔永鋒,男,江西省上饒縣職業技術學校 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學、電商美術、就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