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婧
摘 要:現代社會,企業作為市場活躍的主體,除了承擔為企業自身謀求利益的責任外,還應承擔對企業職工、消費者、債權人、甚至社會發展等相關方的社會責任。對此,我國經濟法從立法層面進行了相關規定,從而使企業社會責任得到了法律的規制。然而這些法律規定尚處于起步階段,難免存在缺乏統一性、操作性低、不全面等問題,因而使得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實踐中,出現了執行力弱,因企業社會責任承擔而引發的法律爭議難以有效解決等現實問題。因此,有必要健全企業社會責任法律體系,加大企業社會責任行政執法力度,暢通解決企業社會責任案件的司法程序,以期企業能為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更好的助推作用。
關鍵詞:經濟法;企業社會責任;司法程序
1經濟法中責任的含義
經濟法中的“責任”,通常在兩種含義上加以使用:第一,指本來意義上的責任,即經濟管理、經濟活動主體的職責、義務。它是與公權力或者私權利相對應的。如《立法法》中規定的“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此處責任即職責; 再如《產品質量法》中規定的“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此處責任與義務基本同義。此時,行為主體處于主動狀態之中。這種責任,有公法性質的—如企業向國家交稅; 也有私法性質的—如企業履行政府采購合同。第二,指事后追究的責任,即強制違法者或者違約者承擔的法律后果。如《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土地管理法》《企業國有資產法》等許多經濟法律中專章規定的“法律責任”。此時,行為主體處于被動狀態之中。顯然,第二種責任是由于違反第一種責任而引起的,換言之,追究法律責任以侵犯他人的法定權利或者違反自己的法定義務及約定義務為前提。現行經濟法著述中所稱“經濟法中的責任”,多指此種。上述“事后追究的責任”,即“后果”,可稱狹義的責任; 如加上“本來意義上的責任”,即“義務”,就構成廣義的責任。事實上,在不同場合,“責任”一詞或作狹義理解,或作廣義理解。經濟法領域是如此,即使在民法領域也可能如此( 如《民法通則》中的“民事責任”即有廣、狹兩義) 。
2經濟法視野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2.1經濟法利益平衡理念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靈魂
經濟法是倡導利益平衡兼顧之法。利益平衡理念是經濟法區別于民商法與行政法等傳統部門法的根本點,也是經濟法生機盎然的生命之源。經濟法所倡導的利益平衡兼顧,指的是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的沖突中維持公正合理的平衡,以達到社會整體利益的共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蘊含著期待社會多種利益實現的利益追求,而追求多種利益的實現最終必然達致社會不同利益之間的平衡與兼顧。從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上看,它的提出正是經濟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具體運用。企業社會責任根源于現代企業極度強化自身利益而導致的社會整體利益失衡。企業社會責任蘊含的利益訴求有兩個方面:一是實現企業股東利益最大化;二是最大限度顧及和實現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利益(即社會利益)。企業社會責任的突出特點是尋求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與兼顧。從以上論述可見,企業社會責任的靈魂在于追求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與兼顧,這與經濟法利益平衡理念是一脈相通的。
2.2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契合
社會本位,指的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本位思想。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表現在當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及個體利益發生沖突和矛盾時特別是在社會公共利益和個體利益沖突矛盾時以社會公共利益也就是廣大公民的利益為重。從社會本位出發,經濟法的效益觀表現為一種社會效益觀。這種效益觀所追求的社會效益,并不只是一般而言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更是宏觀經濟成果、長遠經濟利益以及社會福利、人文和自然環境、人的自由和自身價值等諸多因素的優化和發展。經濟法的實質正義價值觀及其以社會為本位,決定了它不能只強調經濟的、局部的效益,而應該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首先是企業要為自己的生存考慮,這是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的基本保證;其次,企業還要基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承擔起保護利益相關人利益的責任,在個體利益同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遵從有關法律的要求,使二者協調一致;最后,企業應當恰當地運用法律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定,在個體利益最大化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尋求最佳的結合點。企業社會責任的這些理念與經濟法的思想原則是完全契合的。
2.3經濟法的可持續發展原則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共向
可持續發展是在人類面臨文明加速進化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富裕與貧窮的差距不斷拉大這兩大失衡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經濟法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主要表現在通過構建健全完備、貫徹可持續發展精神的經濟法律法規來規制人們的短期經濟行為。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企業應當站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履行企業在現代社會的責任,使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為本企業和全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之一,企業與社會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社會的穩定繁榮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進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從宏觀上來講,對社會的穩定繁榮肯定是有利的:企業關注員工的切身利益,緩解勞資矛盾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而切實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將有利于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有序,保護環境及資源的利用符合社會的長遠利益;在微觀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從短期上可能帶來成本,有悖于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基本目標,但是從長遠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形成企業營運的良好氛圍或文化,進而也有利于企業的長期贏利。
3結語
總之,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對社會建設產生著愈來愈重要的影響。“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是協調統一的”,企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社會公共效益,政府也不能只重視企業的經濟提速功能而忽略其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經濟法是協調、兼顧社會各方利益的功能性法律,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我們不僅要在基于經濟法的視角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還要力爭通過企業改革、法治建設以及政府職能的有機配合,探索出適合我國現狀的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道路,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經濟和公益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潔.經濟法視域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剖析[J].生產力研究,2015,(12)
[2]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