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林 霍蓉光 李鴻光 張戲 嚴濤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職人才培養研究
劉榮林 霍蓉光 李鴻光 張戲 嚴濤
校企文化的融合與對接能夠提高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學生提高企業文化素質,更快適應就業崗位,文章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分析河北某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具體實踐情況,從多角度對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最后提出一些針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思路和方案構想。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而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對接與融合則是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在職業教育發展方面,特別指出要“健全企業參與制度,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深化產教融合,鼓勵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在高職院校推行校企文化融合,首先可以促使高職學生認同企業文化,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更快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其次,也有利于高職院校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建設校園文化,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最后,也有利于企業解決新員工的崗位適應問題,減少培訓成本,從而達到學生、學校和企業三贏的效果。
為了掌握校企文化融合現狀,促進校企深入合作,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課題組制定了調查問卷與訪談提綱,選取石家莊一所高職院校進行案例研究,本次調查主要針對該高職學院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軟件技術專業、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應用電子專業、航空服務專業、市場營銷等專業的部分一、二年級的學生及相關合作企業,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其中校方問卷100份,企業方問卷50份;通過調查將高職“校企文化融合”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存在問題總結如下:
師生認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但認為校企文化融合的程度尚待深入。通過我們的調研,樣本中高達78%的學生認可校企文化的融合,其主要原因是出于將來就業的考慮,為的是畢業后能夠順利適應企業文化和工作環境;但是也有22%的學生對校企文化融合不清楚,說明學校在校企文化融合工作上還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對于現階段校企文化的融合情況,只有10%的學生認為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校企文化氛圍,40%的學生認為校企文化的氛圍尚未形成;28%的學生認為校企文化氛圍已經形成,但還缺乏品牌效應;24%的學生認為校企文化融合的硬件待完善,同時14%的學生認為當前不缺少硬件設備,真正缺乏的是軟文化。由此可見,學院為了謀發展,提高自身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學生就業工作,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應做得更積極主動。
阻礙校企文化融合的因素依然存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形式有待于豐富。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阻礙校企文化融合的因素依然存在,34%的人認為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是阻礙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因素;32%的人認為“經費缺乏”阻礙了校企文化的融合;有28%的人認為學校的政策和配合性不夠阻礙了校企文化的融合,26%的人認為校企文化宣傳力度不夠阻礙了校企文化的融合,18%的人認為企業文化不夠鮮明阻礙了校企文化的融合。
關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形式,78%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與企業共同開展學生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多的接觸真實的企業文化環境,增進對企業的了解;并且有50%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學校多進行各種形式的企業文化和理念的傳播,46%的學生認為學校應通過營造企業文化的氛圍,使學生在學校時就能夠置身于企業文化之中;還有42%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在校企文化融合方面提供資金的支持;34%的學生認為應該通過企業參與教學的方式促進校企文化融合,28%的學生認為應該通過企業參與培養學校師資的方式促進校企文化融合,可見,校企文化融合的形式有待于豐富。
教學組織與管理中如何體現校企文化融合。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校企文化融合的觀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織者與實施者,在教學組織與管理中體現校企文化融合,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高職院校的每位教師都要正確認識到高職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流融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在校企文化融合與對接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教師的正確觀念,還要大力提升教師的企業文化素養。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其次,教師到企業的培訓進修必須規劃化、制度化。教師通過深入行業、企業一線,了解企業文化、各項規章制度,崗位一線前沿技術,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與水平。
高職課程滲透企業文化。課程是人才培養目標實施的重要環節,校企文化融合也要通過課程的滲透來實現。以我們調研的該所石家莊高職院校為例,該校的課程體系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其中,公共課中的就業指導課是一門跟學生就業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改革原有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讓企業文化教育成為就業指導課程的主線,選取貼近學生職業生活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全面的就業觀,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學校還可以組織企業技術專家和學校“雙師型”教師共同參與開發校企文化融合的、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例如該校酒店管理專業實行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校企雙方共同研究開發課程體系,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學生較早地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畢業后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
實習實訓過程中實現校企文化融合。

重視實訓室和實訓基地的建設。在校內,要積極建設仿真實訓室,模擬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中身臨其境,在課堂上就能感受企業文化環境。有條件的學校要大力引企入校,采用整體引入或者部分引入的方式,將企業的設備、人員、技術、項目進駐學校,建設現代化的企業生產實訓室。這樣能夠使企業一線的能工巧匠直接參與實踐教學,學生則真實地參與到產品生產的全過程,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在校外,積極謀求和企業聯手共建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立規范的見習與實習機制,對學生見習與實習的單位進行調研,合理安排學生實習的時間。與用人單位建立深度合作模式,簽訂協議,明確權利和義務,使學生們在實習實踐中受到現代企業精神的熏陶和嚴格的職業素質教育。
在實習實訓過程中實行企業管理模式。在實習實訓過程中,按照企業文化中的管理制度、員工行為規范嚴格要求學生。學生按照企業員工工作準則,各司其職,進行標準化生產,并承擔相應責任。用企業的管理模式對學生的生產業績進行獎懲。這樣,讓學生感受職業文化,熟悉企業管理模式,引導學生培養職業素質,從而實現企業精神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例如,現在許多高職院校都在舉辦的“訂單班”,就是企業和學校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在師資、技術、實習實訓過程中實行企業管理模式,訂單班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實現零距離上崗,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高職院校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中實現校企文化融合。
通過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促進校企文化融合。校園環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在高職教育培育人才方面,起到了“隱性課程”的重要作用。因此,校企文化融合一定要重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建設。各專業可以根據自身職業特點,布置體現企業文化的專業教室。在教學樓的走廊上,展示行業發展趨勢的相關信息。黑板報則可以展示企業文化主題,定期以某一企業文化為例,圖文并茂地宣傳該企業文化精神。在校園的醒目處,布置講述業內成功人士案例的宣傳牌。學院的電子屏可以滾動播出企業的招聘信息、業界的用人標準的信息。讓校園物質環境充分發揮校企文化融合的載體作用。
通過精神文化活動促進校企文化融合。校園精神文化是全體師生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的總體現,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企業文化素養和職業道德,因此,高職院校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企業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就是要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滲透企業元素,對活動形式進行創新,增強活動的企業主題性。比如學校和企業攜手舉辦專業技能大賽,石家莊某高職學院信息工程系聯合企業多次舉辦JAVA程序設計大賽和鍵盤錄入大賽,通過這類職業性比賽檢驗教學成果,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平臺。
校企文化融合是一項涉及學校、企業、學生、教師、課程、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統工程。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立足于校企合作,在觀念、教學組織與管理、課程、實習實訓過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等人才培養工作各個方面融入優秀企業文化,使企業文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校企文化融合還需要學校與企業在資金、制度方面的大力支持與引導,以創造校企文化融合的良好基礎環境,培養融入企業文化、企業認可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
本論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立項課題“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職人才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RS-2016-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