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其
智能制造人才崗位定制培養的探索
趙汝其
順德梁銶琚職業技術學校在“三元融合五年貫通”改革試點項目基礎上,以現代學徒制的為引領,探索崗位定制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契合佛山市智能制造產業迅猛發展,從而實現職業學校畢生高質量上崗就業、解決企業聘用高技術崗位技能人才的困境、延伸職業學校人才培養鏈條及夯實職業發展的基礎、增強學校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最終實質性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佛山是全球聞名制造業城市,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對崗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于2014年開始實施“三元融合五年貫通”高技能人才培養試點項目,名中職、名高職、名企業“三元”協同培養符合佛山智能制造崗位要求、具有高職畢業學歷和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的高技能崗位人才。
佛山具備雄厚的制造產業基礎,是全國首個“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試點市”,2015年發布了《佛山智能制造2025行動計劃》及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佛山現有規模以上的智能裝備企業322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39家,其中超10億元的有5家。同時,在佛山還建設有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華南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和華中機器人應用研究院。
為了了解佛山的智能制造產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技能人才,我們對佛山及周邊地區的智能制造企業在高速與多軸加工技術、3D打印技術和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技術等崗位需求情況、人才要求、及發展情況等進行充分的調研。
智能制造崗位對人才要求更高。由于智能制造裝備都是光、機、電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還運用了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綜合來看,智能制造對崗位人員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專業性。智能化生產線和大數據系統的指揮、操作、保養和維修需要更具專業能力的人才。
靈活性。能夠迅速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其生產適應能力,新形式的協作工廠讓虛擬工作和移動工作成為現實。
協作性。制造的各個環節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不同崗位將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合作。
復合型。制造裝備集光、機、電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還需要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
創新性。智能制造產業的不斷發展,其技術運用將會不斷更新。
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的現狀與困惑
現階段企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有著旺盛的需求,通過我們的調研,其主要的問題與困惑如下:大部分企業員工普遍存在學歷偏低,發展后勁不足的現象;隨著大齡技術人才的逐漸退休,中高級技能人才嚴重斷層;企業培養意識不強,期望新招用的員工能馬上上崗。企業人才培養風險較大,培養的人才也容易跳槽。
我校憑借 “三元融合五年貫通”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優勢,在數控技術應用、模具制造技術和機電技術應用三個專業探索人才崗位定制培養。
構建適應智能制造要求的專業課程體系
在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思路下,我們修訂的機電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和模具制造技術專業五年制的課程體系。
公共基礎課程(約占總學時27%)、拓展課程(約占總學時5%)
主要根據教育部的要求,開設9門課程。為學生成為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學的思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健康心理的高素質社會人和職業人奠定人文基礎。
專業核心課程(約占總學時38%)。相比于重構前的專業課程體系,在各個專業核心課程中,增開了《機器人本體裝配與調試》、《智能傳感器技術應用》和《RFID技術應用》等課程。為學生后續的專業方向課程和崗位定制課程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更為學生以后的轉崗和升級奠定更寬的專業基礎。
專業方向課程(約占總學時10%)。機電專業設置了“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系統管理與維修”和“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兩個專業方向;數控專業設置了“數控加工工藝”、“數控多軸加工工藝”和“機器人終端執行器及變位機”三個專業方向;模具專業設置了“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塑料成型設計與制造”和“產品設計與3D 打印”三個專業方向。
崗位定制課程(約占總學時20%)。崗位定制課程是在智能制造專業課程體系中最具特色課程模塊。以學生與合作企業簽訂的崗位定制培養協議來確定所對應高技能崗位專業知識和能力,并由此確立開設的崗位定制課程和學習項目及內容,真正落實與實施定制課程與崗位內容對接。
崗位定制課程的教學實施,每個專業開發5~7門崗位定制課程。學習環境既有企業實際的生產崗位,也有在學校和企業建設的“產學研工作站”,根據課程的教學需要在生產崗位和“產學研工作站”間交替進行。學生在導師的帶領下,以師帶徒的現代學徒制形式,以崗位生產為載體,既完成生產任務又能實現崗位定制課程的學習。
建設崗位定制培養師資團隊
崗位定制培養課程的實施關鍵是師資。我們按“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要求每年派兩批教師到智能制造企業參與生產實踐,每批不少于5人,每期不少于3個月。讓教師深入了解企業高技能崗位的人才需求和狀況,教師既提升生產實踐能力,也掌握生產工藝流程和質量管理,還參與企業生產和科研實踐,切實提升教師崗位定制課程開發能力、產學研工作站項目指導能力和技術創新及服務能力。
同時,在合作企業聘請經驗豐富、技術能力強的能工巧匠作為崗位定制課程教學和產學研項目實施的指導教師,形成一支具有創新意識、教學能力、實踐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專業教學團隊。
完善定制培養平臺建設。教學與培訓平臺是實施崗位定制培養的基礎條件。我們瞄準智能制造產業結構及發展趨勢,建立了“機器人集成應用產學研工作站”、“現代模具制造產學研工作站”、“物聯網技術產學研工作站”、“3D打印技術產學研工作站”、“高速與多軸加工產學研工作站”;提升“數控加工與精密檢測產學研工作站”,新增裝備總投入達1千8百多萬元。聘請企業技術精英、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職學校高級教師和高職院教授擔任工作站導師,學生分別在中職學校、高職學院和企業工作站的導師帶領下開展產學研項目的實踐學習。
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崗位定制培養模式。我校“三元融合五年貫通”崗位定制人才培養是實行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形式:
第一階段(第一至第五學期)在我校學習兩年半,主要進行公共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基本技能訓練的學習。
第二階段(第六學期)在合作企業進行輪崗實習半年,初步形成職業崗位鍛煉和企業素養的培養。
第三階段(第七至第八學期)到高職院校學習1年,結合崗位內容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提升,促使學生養成以專業創新創意思維去考慮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第四階段(第九學期)再回到我校,在我校和合作企業共建的產學研工作站學習半年。
第五階段(第十學期)在簽約企業的定制崗位實習半年,由中職學校教師、高職學院教授及企業技術人員共同輔導,形成與合作企業崗位定制的培養和提升。
崗位定制培養不同于傳統的“訂單式”或“企業冠名班”的培養。崗位定制培養是為契合智能制造發展的柔性化和個性化生產方式,以學生個體與學校及企業簽訂崗位定制培養協議,使得崗位定制培養的學生具有不可替代性。
崗位定制培養模式能按照企業高技能崗位要求來完成人才培養,學生畢業就能上崗,縮短崗位人才的培養周期。崗位定制培養協議也要求畢業學生必須在企業服務一定的周期,企業愿意為學生的繼續成長花費人力與物力,學生在企業崗位的升遷和轉崗將獲得更多的機會,較好地解決了企業獲得和留住智能制造人才的困境。對學校來講,有效地延伸了學校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鏈條,建立與落實了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機制;創新了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的辦學與區域產業的發展契合度顯著提高,形成了學生、企業和學校三方共贏的局面。
(作者單位:順德梁銶琚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