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7年小麥生產成本收益報告

河南省農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 主辦
河南省小麥生產成本收益調查共14個基點縣,262個一般農戶,63個規模種植戶(以下簡稱規模戶),共調查小麥種植面積1 632.81 hm2,分別分布在山、崗、平3種地形。調查數據通過每個被調查戶的生產過程記錄臺賬取得,數據為每667 m2平均值。調查結果顯示:一般農戶與規模戶相比,一般農戶單產和成本偏低,但每667 m2純收益較高;規模戶雖單產較高,但由于土地成本較高,每667 m2純收益遠低于一般農戶。
調查顯示,一般農戶戶均種植小麥0.56 hm2,平均單產497.18 kg;規模種植戶戶均種植小麥23.6 hm2,平均單產532.12 kg。規模種植戶重視投入,生產管理到位,病蟲害防治、灌溉等管理及時,小麥單產高于一般農戶。
一般農戶平均成本730.85元/667 m2(物質費用+人工成本),規模戶平均成本1088.13元/667 m2(物質費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規模戶平均成本高于一般農戶 357.28 元 /667 m2。
一般農戶、規模戶平均每667 m2物質費用分別為432.23元、476.8元,分別占其總成本的59.14%、43.82%。規模戶高于一般農戶44.57元/667 m2。在物質投入中,規模戶種子費、農藥費、機械作業費、灌溉費均高于一般農戶,因規模戶購買農機具較多,注意購買保險以確保收益,因此固定資產折舊費、保險費、管理費、財務費、銷售費也高于一般農戶。
一般農戶和規模戶平均每667 m2人工成本分別為298.62元、209.97元,分別占其總成本的40.86%、19.30%。規模戶耕、種、管、收等環節機械化率較高,勞動用工明顯減少,較一般農戶平均減少 88.65 元 /667 m2。
一般農戶沒有土地成本,規模戶土地成本為401.36元/667 m2(一季),占總成本的36.89%。
一般農戶與規模戶主產品平均每667 m2收益分別為1 117.12元、1 253.92元,銷售單價分別為2.24元/kg、2.36元/kg。規模戶大多種植的是優質專用小麥(以新麥26、鄭麥366為主),產量高、品質好,且單收、單儲、單銷,部分規模戶與企業簽訂合同訂單生產,售價高于普通小麥。另外,規模戶多直接到中儲糧收儲點或面粉加工企業售糧,售價相對較高。一般農戶大多于小麥收獲后在田間地頭就售給糧食經紀人,因水分、雜質等因素,售價相對較低。
扣除成本后,一般農戶和規模戶平均每667 m2純收益分別為426.49元、215.16元,規模戶低于一般農戶211.33元/667 m2。其主要原因是規模戶有土地成本,而一般農戶沒有土地成本。拋開土地成本的話,規模戶的生產成本是低于一般農戶的(平均低44.08元/667 m2)。
2017年河南省小麥屬豐產豐收年,且質量較好,大部分小麥在二等以上,規模戶收益屬于較好年份。2016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區小麥收獲期間遭遇降雨,產量、質量下降,小麥價格降低,大部分規模戶賠本。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秋季農戶多調減玉米,增加花生、大豆等作物面積。根據2016年的種植經驗,如果秋季種植玉米的話,因國家改革玉米收儲制度,玉米售價較低,規模戶每667 m2賠本200元左右;如果秋季種植花生的話,略有收益;如果種植大豆的話,每667 m2虧本在300元以上。
從近幾年的調研中發現,由于規模戶種糧虧損,出現流轉戶減少,土地流轉面積萎縮、退地,一些經濟體不敢投入農業等現象,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也不利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大加快土地碎片化整合,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加快機械化、農業信息化進程,使一部分勞動力徹底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生產經營,另一部分農民愿意專心從事農業生產,聘請有知識、會經營、懂技術的人專門經營農業,進而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優質化、農民素質化,最終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農業生產補貼增長難度加大,當前我國農業補貼實行“普惠制”,補貼效果不明顯。據調研,當前規模戶往往拿不到補貼(農業補貼一般按戶籍以“一卡通”的形式打給農戶),挫傷了規模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因此,農業補貼要重點向規模戶傾斜,在經營資金貸款上要給予支持,在購置農機上要優先補貼,在土地流轉上當地政府要給予支持和協調,支持規模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
(河南省農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