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縣農技推廣站 秦慶峰
蘭考縣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狀
蘭考縣農技推廣站 秦慶峰

河南省農業廳科技教育處 主辦
近年來,蘭考縣農林局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大了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的服務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以下特點:
近兩年,蘭考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年以50%的數量增長。2016年全縣家庭農場數量為150家,到2017年增加到180家;專業大戶從2016年的440戶增加到2017年的610戶。
從土地獲取方式上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以承包、租賃、土地流轉、自有土地等形式獲得。資金來源主要有多人合伙投資、自有資金、股份合作等,涉及經營領域有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出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發展趨勢。
以葡萄架鄉杜寨村大棚蜜瓜種植模式為例,平均每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用工10~20人,每人每天工錢在60~80元,農民到現代農業園區打工,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還學習到了先進的技術。有的園區內采取把塑料大棚租賃給當地農戶,園區里的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指導、產品回收、市場營銷,農戶只負責日常管理。該模式吸引當地200多農戶參與,每戶平均每年收益達3萬元。
1.組建機構,常態管理。縣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扶持、項目評估等工作,同時強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
2.強化培訓,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的技能和管理水平。我們每年舉辦種植技術培訓班,培訓人數達6000人次。同時每年選派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300人左右參加省級舉辦的各類培訓班。
3.政府重視,激勵創業者。一是每年年初召開特色農業種植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年度發展任務,并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工作納入日常管理。二是每年召開特色產業發展現場會3~5次。
4.每年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上的扶持政策和方法。截至日前,全縣共有返鄉農民工和外商牽頭組建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00多家。
5.注重特色,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樹莓、食用菌、瓜果、蔬菜、畜禽、中藥材是蘭考縣地方發展的特色產業。
6.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強化資金使用與管理。一是整合農業投入資金,捆綁分類使用。二是在資金投入上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擇優”的原則。
7.強化普惠金融政策,鼓勵專業人才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一是開設綠色通道,簡化手續,及時辦理。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享受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普惠金融政策”,免繳工商管理費和部分稅收。
蘭考縣信禾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從事農業規模化種植、管理、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合作社。基地位于蘭考縣桐鄉街道高場社區。基地骨干成員本科以上學歷6人,副研究員1名。合作社擁有社員600多戶,管理土地333.3 hm2,從事蔬菜和糧食標準化種植。自2014年6月起,流轉的土地上種植了谷子,面積20 hm2。雖然種植谷子管理簡單,但是農民第一次種谷子經驗不足,縣農技站技術人員多次到田間指導與相互配合,發展谷子標準化種植,探索病蟲害生物防治方法,并且指導建設了蘭考縣第一家標準化小米加工廠。
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或者老百姓也可以用土地入股,參與合作社年底分紅,也可以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合作社給農戶固定的租金,合作社成員來合作社打工,獲得一定的勞動費用。通過以上兩種方式老百姓可以獲得雙份收入,讓他們收入有保障。合作社提供就業崗位60人,固定崗位長工10人其中貧困戶6人,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合作社免費給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服務,服務周邊土地200 hm2,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合作社擴大了經營規模、調整了產業結構,目前,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小米加工廠,建造占地3000 m2的廠房,并引進先進日生產小米能力50 t流水線1套。2017年合作社建成日烘干糧食200 t的烘干塔1座,解決晾曬難、晾曬占路影響交通等難題。
合作社于2012年12月創立,是以原產地土特產種植、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企業。合作社注冊資金為1076萬元,流轉土地57.1 hm2,其中映霜紅晚桃8 hm2、水蜜桃10.5 hm2、綠化樹21.2 hm2、蔬菜大棚6.67 hm2、有機小米10.7 hm2。得天獨厚的種植資源,使從基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實行生產鏈式管理,保證產品的“原汁、原味、原生態”。
合作社自成立初即以企業發展、產業扶貧、農民參與、脫貧致富為發展目標,秉承“好特產原產地,將最好送最親”的企業理念,堅守“誠為信、品為上”的企業精神,致力于打造中國養生土特產禮品第一品牌。
五年來,合作社始終堅持品牌戰略,充分利用河南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將歷史名產、地道材質、傳統加工有機結合,在確保產品“名、優、特、新”的同時,還充分展現了名產、優產、特產香飄萬里、滋潤萬家,是中國喬莊土特產禮品經典和創新發展的根基。
現合作社擁有正式會員359戶,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108戶貧困戶中有58戶在合作社務工,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帶動周邊1500多人脫貧致富。扶貧商城專門銷售當地農副特產,為農民解決特產走出去難的問題,免費為貧困戶培訓電商和微商知識,免費提供就業和創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