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農業林業局 陳新娟
禹州市2015-2016年小麥全蝕病藥劑防治試驗報告
禹州市農業林業局 陳新娟
小麥全蝕病是小麥生產中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具有傳播速度快、危險性大、難以根除的特點。小麥全蝕病于1998 年傳入禹州市,發生面積逐漸擴大,為探索小麥全蝕病防治途徑,篩選合理、對路的防治用藥,提高防治效果,禹州市農業技術人員于2015年進行了藥劑拌種防治小麥全蝕病的研究。
由下表可知供試藥劑及編號。
試驗田設在禹州市郭連鎮郭西村,肥力上等,水澆條件好,管理水平較高。土質為壤土,全蝕病發生重。
前茬作物為玉米, 麥播時土壤墑情差,2015年10月11日澆地,10月14日播種,小麥品種為豫麥49-198,播種量為25 kg/667 m2。
試驗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64 m2。
1.出苗率。播種后10 d(2015年10月25日)觀察各處理出苗情況:處理3對出苗有抑制,比對照晚出苗3 d,與2014年對比,用藥量增加5 mL,抑制作用明顯;處理4比對照出苗早;其他處理與對照相比沒有明顯差異。各處理出苗率與對照相比,對照90.2%;處理1的出苗率為90.2%;處理2的出苗率為79.8%;處理3的出苗率為71.6%;處理4的出苗率為91.9%、處理5的出苗率為84.6%。
2.鮮質量、株高、根長調查情況。11月20日調查各處理株高、鮮質量、分蘗、次生根等。調查各處理鮮質量由高到低的順序,處理2平均單株鮮質量1.707 g,處理5平均單株鮮質量1.66 g,處理4平均單株鮮質量1.64 g,處理1平均單株鮮質量1.55 g,處理3平均單株鮮質量1.437 g,對照平均單株鮮質量1.54 g,各處理分別比對照增長10.2%、7.3%、6.23%、0.19%、-7.1%。
各處理株高由高到低的順序處理2(比對照增長5.92%)、處理4(比對照增長5.25%)、處理5(比對照增長3.3%)、處理1(比對照增長2.77%)、處理3(比對照增長-4.73%)。
各處理次生根長由高到低的順序:處理2、處理1、處理4、處理3、處理5??紤]到刨出小麥根系時,根系不完整,調查的次生根長數據會有一定誤差,所以調查單株次生根數,各處理單株次生根數由高到低的順序為處理4、處理2、處理5、處理1、處理3。
從各處理鮮質量、根長、株高、根數與對照相比增長的百分率綜合分析,苗期對植株的生長促進作用明顯的處理依次為處理4、處理2、處理5、處理1、處理3,其中,處理3的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苗期出苗晚,有輕微藥害。

供試藥劑及編號表
4月上旬小麥拔節期調查均沒有發現被侵染根系。
5月18-20日按照實驗方案調查白穗率及根系病情指數,首先,調查每個小區總白穗株數和總株數,然后隨機拔出100株小麥進行根系調查,統計由全蝕病引起黑根的株數及由其他病原菌引起黑根的株數,并對由全蝕病引起的黑根進行分級(見返青拔節期分級標準),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效。
1.對各處理全蝕病根系病情指數調查。從調查數據看出,病情指數由高到低的順序為處理4、處理6、處理1、處理3、處理2、處理5。防效由高到低依次為處理5、處理2、處理3、處理1、處理4。
2.對各處理全蝕病發生情況調查。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由全蝕病引起的黑根株數比例由高到低的順序為處理4(66.3)、處理6(54.2)、處理3(48.3)、處理1(37)、處理2(25)、處理5(22.2)。
3.對灌漿期白穗調查。從調查可以看出與對照比處理3防效36%,其他各處理防效均為負。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2015年小麥紋枯病發生嚴重,而且所試驗的品種豫麥49-198又特別感紋枯病,所以田間紋枯病病株率特別高;另一方面,由地下害蟲、赤霉病引起的白穗也影響試驗結果。
4.灌漿期對全蝕病引起白穗防效調查。從調查數據看出各處理對全蝕病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為處理5平均白穗率0.04%、處理1平均白穗率0.09%、處理2平均白穗率0.13%、處理3平均白穗率0.19%、處理4平均白穗率0.35%。
5.灌漿期對莖基腐病引起白穗防效調查。從調查數據看出各處理對莖基腐病引起白穗防效:處理1為27.8%,處理3為5.6%,處理5為-16.7%,處理2為-22.2%,處理4為-55.5%,僅處理1和處理3有效果,其他均無效。
6.灌漿期對紋枯病引起白穗防效調查。從調查數據可看出各處理對紋枯病引起白穗防效:處理3為48.4%,處理5為-20.5%,處理1為-28.9%,處理2為-47.9%,處理4為-96.8%,僅處理3有效果,其他均無效。但紋枯病田間密閉易于病害侵染,處理4群體高于其他處理,利于發病。
采取每個小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取1 m2實收稱重,計算增長率。
從調查產量看出與對照比增長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處理1實收產量478.1 kg/667 m2, 增 長 率 13.3%;處理5實收產量452 kg/667 m2,增長率7.16%;處理4實收產量441.8 kg/667 m2,增長率4.74%;處理2實收產量432.2 kg/667 m2,增長率2.47%;處理3實收產量417.6 kg,比對照減產0.1%。
由于2016年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全蝕病在田間、病株上混合發生,處理3對紋枯病防效最高,但苗期有藥害,影響群體。綜合評價以處理1防效最好,對全蝕病白穗防效達57.1%,對莖基腐病白穗防效達27.8%,增長率13.3%;處理5次之,全蝕病白穗防效達80.9%,增長率7.16%;其他處理依次為處理2、處理4、處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