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川匯區植物保護檢疫站 劉學恒
吡唑嘧菌酯防治黃瓜霜霉病試驗研究
周口市川匯區植物保護檢疫站 劉學恒
為研究吡唑嘧菌酯(25%懸浮劑)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確定最佳使用劑量,觀察對玉米的安全性,筆者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項城市丁集鎮索莊蔬菜合作社黃瓜田內進行了不同密度吡唑嘧菌酯(25%懸浮劑)防治黃瓜霜霉病田間藥效試驗,供生產參考。
試驗品種為黃瓜,1號對象為黃瓜霜霉病。
1.試驗藥劑:嘧菌酯(250 g/L懸浮劑)(由鄭州愛力生化工產品有限公司生產提供)。
2.對照藥劑:嘧菌酯(250 g/L懸浮劑)(由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提供)。
3.藥劑用量:處理1:嘧菌酯(250 g/L懸浮劑),制劑用藥量30 g,有效成分用藥量112.5 g/hm2;
處理2:嘧菌酯(250 g/L懸浮劑),制劑用藥量39 g,有效成分用藥量146.25 g/hm2;
處理3:吡唑嘧菌酯(25%懸浮劑),制劑用藥量48 g,有效成分用藥量180 g/hm2;
處理4:對照吡唑嘧菌酯(25%懸浮劑),制劑用藥量48 g,有效成分用藥量180 g/hm2;
處理5:清水對照。
1.小區排列:各小區隨機排列,5個處理,共設20個小區。
2.小區面積和重復:每小區面積為30 m2;重復次數為4次。
1.使用方法:均勻噴灑黃瓜葉的正反面。
2.施藥器械:采用背負式山東衛士WS-16型手動噴霧器。
3.施藥時間和次數:試驗于2015年12月26日(黃瓜掛果初期,霜霉病零星發生)和2016年1月2日進行,共計施藥2次。
4.使用容量:每667 m2噴藥液50 L。
5.防治其他病蟲害的藥劑資料:試驗期間沒有進行其他病蟲草害藥劑防治。
1.氣象資料:試驗期間大棚內氣象條件正常。
2.土壤資料:兩合土,肥力中上等,有機質含量2.6%。。
1.調查方法:每小區按雙對角線取5點,每點掛牌標記3株,每株自下而上查10片葉,總計查15株,150片葉。
病葉分級標準:
0級:無病;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 6~10%;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 11~25%;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 26~50%;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2.調查時間和次數:藥前及第2次施藥后7 d進行病情調查,調查2次。
3.藥效計算方法:

式中:CK0 —— 空白對照區施藥前;
CK1—— 空白對照區施藥后;
PT0—— 藥劑處理區施藥前;
PT1—— 藥劑處理區施藥后。
由試驗數據及分析可知:3個處理對黃瓜霜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嘧菌酯(250 g/L懸浮劑)有效成分180 g/hm2防效最好,其第2次藥后7 d的防效為88.87%;對照藥劑嘧菌酯(250 g/L懸浮劑)有效成分180 g/hm2藥效次之,其第2次藥后7 d的防效為88.31%;嘧菌酯(250 g/L懸浮劑)有效成分146.25 g/hm2,第2次藥后7 d的防效為87.65%;嘧菌酯(250 g/L懸浮劑)有效成分112.50 g/hm2,第2次藥后7 d的防效分別為86.20%。
方差分析:在0.05水平上,各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在0.01水平上,各處理間均無極顯著差異。
(一)嘧菌酯(250 g/L懸浮劑)對黃瓜霜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二)嘧菌酯(250 g/L懸浮劑)防治黃瓜霜霉病的最佳時期為發病初期;使用量為制劑用藥量30~48 g/667 m2,有效成分 112.50~180.00 g/hm2;視病情 7~10 d防治 1次,連防2~3次。
(三)試驗過程中未發現藥害,也未發現對天敵有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