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賈佩琰
順應六時,預防時病
文/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賈佩琰

人體疾病的發生以及未老先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機體正氣之盛衰,正如《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所有養生保健,其目的都在于保養和維護正氣,增強體質,以預防疾病,立足于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糖尿病患者同樣如此。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人與天應,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內經》曾說道:“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冰,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說明人體經氣對天氣異常變化均有不同反應,因此,預防疾病,也應順應六時之氣。
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熱)、火,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六氣太過則致病,這就是中醫病因學中外界的致病因素——六淫。六淫各有特性,人體感受六淫后臨床癥狀也表現不同。
一年四季不同的氣候變化,如春風、夏暑(火)、長夏濕、秋燥、冬寒,決定一切植物生、長、化、收、藏的過程。人們長期生活在其中,對這種正常的氣候變化產生了一定的適應能力,因此,這種氣候不易使人致病。如果氣候發生異常急驟的變化,如當寒不寒,當熱不熱,不當寒而寒,不當熱而熱之類,人體如果正氣不足,抵抗力低下,失去相對平衡狀態,不能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六氣就變成了致病的邪氣,侵襲機體引起疾病,即本文所言“時病”。
時病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六氣外感而即發病者,如“春傷于風,夏傷于暑,秋傷于燥,冬傷于寒”。另一種是六氣外感,伏于體內,當時不發病,候時發病,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燥,冬生咳嗽”。由于六淫邪氣破壞了五臟適應四時陰陽遞變的正常規律,導致人體內外環境平衡失調,從而發生病變,所以我們強調“適者生存”。
預防重于治療。對于時病,除了注意防護,“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更重要的是掌握它、適應它,增強機體抗病力。《內經遺篇·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可見,外因是致病條件,而內因則是致病的基礎。因而談到養生之法,不但要注意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精神、身體、飲食、作息、衛生等),還要在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養生方法來調養身體,以適應和保障體內陰陽的相對平衡。
預防疾病,必須掌握六氣的發生規律及致病特點,給出有針對性的預防辦法。除了順應時氣,做好防護,如春季防風、夏季防暑、長夏防濕、秋季防燥、冬季防寒外,祖國傳統中醫藥在預防時病方面有其獨特作用,可供參考。
1. 大寒到驚蟄:此時為初之氣,主厥陰風木。春傷于風,多發風病。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最易侵襲人的頭部,“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主以黃芪固表祛風;桂枝解冬伏之寒邪;炙甘草配合桂枝辛甘化陽,以透發其春令生發之氣;生姜、大棗散風、健脾。此方可于大寒日前后未感病時服用。
2. 春分到立夏:為二之氣,主少陰君火。時當春夏,以春令為主,故多風病;夏初氣溫,易得溫病。故亦主以黃芪固表祛風,佐以竹葉清心火兼解溫熱;銀花、藿香散春伏風熱兼解溫毒及挾濕之氣,玄參滋水制火兼解溫毒;白茯苓、黨參助益肺氣。此方可于春分日前后未感時服之。
3. 小滿到小暑:為三之氣,主少陽相火。夏傷于暑,多發暑病。故主以麥冬清心防暑,佐以銀花、連翹解春伏風溫;五味子壯水斂氣;黨參、白術補其熱傷之氣;甘草瀉火解毒。此方于小滿日前后未感病時服之。
4. 大暑到白露:為四之氣,主太陰濕土。時處夏秋,仲夏傷于濕,多發濕病;時以夏令為主,易得暑病。故以扁豆、薏苡仁利濕清暑;佐以藿香透發春夏風暑之伏氣(兼可化濕),生地滋腎。此方于大暑日前后未感病時服之。
5. 秋分到立冬:為五之氣,主陽明燥金。秋傷于燥,多發燥病,故主以生地、百合、黨參、蜂蜜養陰潤燥;麥門冬、甘草瀉心潤肺;白茯苓解伏暑之氣。此方于秋分日前后未感病時服之。
6. 小雪到小寒:為終之氣,主太陽寒水。冬傷于寒,多感寒病,故主以補骨脂、胡桃補命門之火(制寒水)實內以御外,佐以桂枝益心火防克,解肌透邪(兼散秋伏濕氣);炙甘草培土制水;寒傷血,當歸以補之(兼養心溫經)。此方于小雪日前后未感病時服之。
上述預防六氣時病的藥物除了防其主氣(如春盛于風),治其伏氣(如春伏冬寒)等作用外,在調養體內的陰陽氣血方面特別注意補氣。這是基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百病生于氣”、“治病之道,氣內為寶”、“脾為后天之本”、“肺主氣,又主皮毛”等理論而制訂的。說明充實衛氣可抵御外邪的侵襲。
時病的藥物預防基于養生以御邪的理論。具體應用時可根據各季節時氣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預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