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德貴
動靜適宜 壽自高
文/趙德貴

古醫籍《壽世保元》有詩云:“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大意是:人欲延年益壽,首先要斂氣保精以養其內在精神。的確,“養神”是養生的重要內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長壽。古代養生家強調指出:“神強必多壽。”這里所說的“神強”實為腦神健全之意,只有腦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動,臟腑協調、肢體運動、五官通利,全身處于陰陽平衡的正常生理狀態。所以說,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在于以靜養神。
古往今來,醫家、道家、養生家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認為養生的關鍵在于排除雜念、保持心地純樸專一,順乎天理,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他們認為:“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那么該如何做呢?
1.心神宜靜。心神為一身之主宰,統帥五臟六腑。有神則生,無神則死,神弱則病,守神則健。老子在《道德經》中極力倡導心神宜靜,提出“靜為躁君”,認為安靜是躁動的主宰,心靜能制約神躁。因此他在《道德經》中又指出:“致虛極,守靜篤。”以達到“清靜無為”的境地。如能做到心靈虛靜、淡泊守神,就能延年益壽。正如老子所說:“人生大限百年,節護者可至千歲。如膏用小炷之與大炷,眾人大言我小語,眾人多繁我小記,眾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事累意,不臨時俗之儀。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千金翼方·養性禁忌》引老子之語)
《內經》對心神宜靜的論述,有句名言:“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靜而無躁擾。”(《醫述·醫學溯源》)就是說,人能養神,保持神志清靜、安寧舒暢,就能“神守則身強”,有利于養生防病,減少疾病的發生。反之,神不藏而躁動不安,則傷神而致病。在此應當強調指出,心神宜靜的“靜”,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靜止。《莊子·刻意》以水之清濁為例來說明養心調神中的動靜觀:“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古人云:“心靜而日充者以壯。”就是說,心神安靜,其精氣日漸充實,形體也隨之健壯。心靜則神安,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充實,使人長壽。因此,平時要注意調和七情,注重心理治療與精神衛生,藉靜神以保養形體。
2.形體宜動。生命需要運動,形體運動包括勞動和各種體育運動。運動可以促進精氣流通,使氣血暢達,提高人體生理的氣化作用,有利于氣機的出入升降,增強生命力,抗御病邪,卻疾延年。孫思邈指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千金要方·養性》)明·李梃《醫學入門·保養》:“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人徒知久行久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傷人也。”《腥仙活人心方·養生之法》說:“常須用力,但不至疲極,所貴榮衛通流、血脈調暢。”適度的“動”(運動、勞動)可以增進健康,有利于養生長壽。“靜”是休息,是消除疲勞、調節身心的最好方法。但過于靜或不適量的休息,都會引起機體活動功能的減退。對人體的能量來講,動,是耗能過程,要消耗精、血、津液等營養物質;靜,是儲能過程,能保存能量,防止精、氣的過度消耗。只動不靜就是只耗能不儲能,將導致衰竭;只靜不動,則儲能過多,會導致代謝障礙,氣機不暢,引起血瘀、痰飲等病癥。
因此,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一的,應動靜結合,才符合人的健康需要,有利于養生防病。那種過分強調生命在于運動的人,整日忙于運動,不適當的加大運動量,結果疲憊不堪。”
古代養生學、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以《子華子》《呂覽》為代表的一派,主要是動以養生,重在養形,實質上這些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對古代養生學都做出巨大的貢獻。時至唐朝孫思邈、王冰集古代養生之長,提出了動靜適宜、中和為度的思想和原則,這才是全面正確的。
所謂“中和”,即合乎法度。意思是說動與靜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吳醫匯講·中道說》指出:“必須于中而后可。夫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謂也。”嵇康《養生論》指出:“養之以和。”都是在強調養生長壽必須做到動靜結合、中和為度。《養生類纂》指出:“攝生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生理限度),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于神天。噫!是亦未常思也。”這一段精辟論述對養生保健貴在中和頗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