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軍一
丹麥癌癥高發警示國人
文/張軍一

專家簡介

張軍一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廣東省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第六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廣州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腫瘤臨床組織CSCO委員等。
丹麥作為全球少數環保程度高、社會福利好、國民幸福感強的國家之一,卻同時有著全球排名前列的癌癥高發病率。
丹麥人癌癥高發或許就與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有關。下面,對此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國人以借鑒。
在丹麥,通過酗酒吸煙,甚至抽大麻消磨閑余時間、排遣壓力的現象比較常見。丹麥人的酒精消耗量在歐洲國家中排名前列。國際葡萄酒與烈酒展2013年披露的數據顯示,丹麥的成年人均飲酒量達35.09升,從2007年到2011年,丹麥葡萄酒的購買量上漲了27%。從中學生、大學生,到上班族、退休老人,都把酒當作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個丹麥社會對此習以為常。此外,丹麥許多年輕人和中年人都有吸煙習慣,且次數比較頻繁,女性吸煙比例相對較高。這種緩解壓力的方法較大程度上加重了丹麥人的患癌風險。
丹麥地處北歐,由于地理位置及氣候影響,本地不盛產新鮮蔬果,這使當地人的日常飲食有明顯偏好。豬肉、牛肉、香腸等肉食,及面包、土豆等碳水化合物成為丹麥人餐桌上的主流。丹麥蔬菜水果雖然有,但因為整體品種少且價格高,當地居民攝入量可謂貧乏。此外,丹麥人日常烹飪以烤、煎、炸為主,尤其到了夏季,只要天氣晴好,丹麥人就喜歡在自家花園或海邊架起燒烤架,烤制各種肉、香腸、面包,生鮮蔬菜依舊很少。
丹麥癌癥協會研究中心數據顯示,腸癌位居男女癌癥發病率的第三位。
導致癌癥風險增加的飲食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比如丹麥人動物性脂肪、動物性蛋白攝入過多,蔬果吃得較少,容易導致脂肪攝入過量、維生素及植物纖維攝入不足,這是消化道腫瘤的重要危險因素;二是不良烹飪方式。如丹麥人喜歡的燒烤烹飪,就會增加患癌風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癌癥研究所研究證實,高溫燒烤會產生雜環胺,而雜環胺與多種癌癥,如乳腺癌、結腸癌、胃癌和前列腺癌有關。
健康飲食的核心是多樣均衡,任何一種食物吃得過多都會增加患病風險,因此,飲食防癌的根本是均衡攝入。
排在丹麥女性患癌首位的是乳腺癌。一些人認為,這跟當地女性晚婚晚育有關。丹麥的結婚率和生育率近年來逐年走低,越來越多的丹麥女性為實現個人目標,傾向選擇不婚或晚婚,即使結婚也有很多選擇不育或晚育。這一問題甚至嚴重到讓政府頭疼。2014年底,第一支倡導夫妻多生育的廣告正式發布,其開頭便提出了這一沉重問題:國家危機如何拯救?
乳腺癌被認為與雌激素水平有關,過早生育或過晚生育都可能增加乳腺癌風險,經常服用口服避孕藥更會加重這一風險。因為口服避孕藥的主要成分是雌激素,過多服用會導致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據了解,在丹麥女性為控制生育而采取的各種保護措施中,服用口服避孕藥是最常見的一種。
此外,是否母乳喂養也是影響乳腺癌風險的一大因素。加拿大安大略女性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發現,母乳喂養至少一年可以使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罹患乳腺癌的危險降低三成。建議從健康角度考慮,女性到了該婚育的年齡就應當生育子女,并采取母乳方式喂養,這是預防乳腺癌的重要措施。
丹麥人不太看重生活防癌,這與絕大部分中國人秉持的“防患于未然”觀念有很大差別。丹麥人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遇到病痛就去治,受到傷害再補救”早已成為他們的普遍認知。
但丹麥人的高患癌率,也可能與其高檢出率相關。因為丹麥醫療制度完善,面向全民免費。醫院或醫療機構會定期向公民發放體檢通知,提醒他們到醫院做各項檢查。比如,醫院會為所有居住在丹麥年滿23周歲的女性,每年定期寄送通知,提醒她們進行婦科檢查,以確認是否患癌或有其他疾病征兆;甚至眼鏡店也會定期提醒自己的客戶返店,進行免費眼底檢查。這種完善的定期體檢制度,有利于早期發現癌癥,并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說到底,年齡越大,患癌風險越高。丹麥人口雖僅600萬左右,因為出生率低,患癌率高也在情理之中。但丹麥醫療系統對癌癥早診做出的努力,仍值得我們學習。因為癌癥的治療效果與檢出時間密切相關,如果檢出者多為早期癌癥病人,即便患病率較高,也不需要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