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利明
蒙古汗廷音樂被譽為“草原上的學院派音樂”,曾風靡清代宮廷。呼圖格沁則被稱作“蒙古族戲劇的起源”,演員動作滑稽可笑,語言風趣幽默,極具喜劇色彩。
著名的蒙古族史詩《格斯爾傳》,是以蒙古族的英雄可汗格斯爾為原型創作的文學作品,被視為東方史詩的代表性作品。
凌晨3點,祭敖包儀式在喇嘛的誦經聲中開始,人們往敖包上拋牛羊肉及白酒、牛奶,以感謝蒼天的豐富饋贈,接著跪拜在巫師腳下,祈求長生天保佑草原五畜興旺。
千百年來,西拉木倫河靜靜地流淌,哺育著世世代代生活在沿岸的人們,東胡、契丹、蒙古……這些享受河流饋贈的民族,在我國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也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習俗。
音樂、歌舞、戲劇、文學,這些盛開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藝術之花,讓我們看到了游牧民族內心的熾熱與自由,而那些有著濃郁民族風情的習俗活動,則早就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的烙印,并隨著西拉木倫河一起流向未來。
赫赫有名的烏蘭牧騎響徹草原的蒙古汗廷音樂
“每當你看到怒放的鮮花,就看到了美麗的昭烏達,明珠綴在綠毯山,那是達里湖水放光華,寶石鑲在青紗里,那是賽罕山峰美如畫。”這首紅遍昭烏達草原的歌曲,是由一支從赤峰市翁牛特旗走出的文藝隊伍唱響的——這就是在中國文藝界赫赫有名的烏蘭牧騎。
1957年6月17日,在內蒙古錫林浩特盟的蘇尼特右旗,9個牧民以一輛馬車、一架手風琴、一把四胡、一把馬頭琴和一支蒙古笛,宣告成立了中國第一支烏蘭牧騎。“烏蘭”在蒙語中意為紅色,這9個牧民準備將一面紅色的歌舞旗幟插在馬背上,踏遍整個草原。在蘇尼特右旗的烏蘭牧騎成立8天后,位于翁牛特旗東部的海拉蘇蘇木就成立了第二支烏蘭牧騎。1964年春天,烏蘭牧騎代表隊進京演出,12名隊員中有7名是翁牛特旗的隊員,其中有當時15歲的朝鮮族隊員宋正玉。12名隊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周恩來還和他們一起深情地合唱《草原兒女愛延安》。演出中,宋正玉創作的頂碗舞《奶酒獻給毛主席》深受歡迎。有新聞記者用秒表計算她跳這個舞蹈時頂6只花碗的旋轉動作,25秒內竟達到30圈。宋正玉的頂碗舞共演出近2000場次,一度還隨烏蘭牧騎走出國門。
如今,在內蒙古的很多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烏蘭牧騎,而不同的烏蘭牧騎,其表演內容也各具特色,例如在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烏蘭牧騎,就有一支特別的蒙古汗廷樂隊,主要表演蒙古汗廷音樂。
蒙古汗廷音樂盛行于蒙元時期,由樂聲、樂曲和樂舞三部分組成,共有80多個曲目,需要胡笳、胡琴、三弦、蒙古箏、火不思等多種樂器。過去,這一表演專在蒙古金帳殿前進行,其內容包括可汗頌、朝廷贊、宗教禮儀、民間諺語及哲理性訓諭等,主要在可汗繼位、諸王或外國使節朝拜可汗、眾臣封號等重大國事活動時上演,風格典雅莊重。蒙古族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的都城就是現在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的查干浩特古城,300多年前,蒙古汗廷音樂就是從這里傳入并風靡清代宮廷的,至今,在阿魯科爾沁旗根培廟,還完整地保存有《蒙古汗廷音樂》這一原始文本資料。
2009年,阿魯科爾沁旗組建了蒙古汗廷樂隊,樂隊擁有演員53人。在2010年阿魯科爾沁旗第22屆那達慕大會開幕式上,樂隊首次演出了汗廷樂聲《至純辭》《吉祥師》《四賢吟》,以及武舞《劍舞》和文舞《翟尾舞》等曲目,讓觀眾耳目一新,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蒙古汗廷音樂,終于在世人面前重現輝煌。
2014年,蒙古汗廷音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草原上的學院派音樂”從此會在更好的傳承與保護下自由地響徹遼闊的草原。
極具喜劇色彩的呼圖格沁蒙古族史詩《格斯爾傳》
如果說誕生于宮廷的蒙古汗廷音樂與生俱來就有高貴氣質,那么完全生長于民間的呼圖格沁,則更加貼近生活。
“呼圖格沁”是一種集歌、舞、戲劇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于清朝嘉慶年間產生于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鄉烏蘭召村,世代相傳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被稱為“蒙古族戲劇的起源”。
呼圖格沁于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在薩力巴鄉一帶蒙漢雜居的村子里上演,演員共6人,由男性扮演,分別為阿日查干(白頭翁)、朋斯克(白頭翁義子)、曹門代(白頭翁妻子)、花日(白頭翁女兒)、孫悟空和豬八戒,樂隊及伴唱者有10人左右。表演者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走村串戶,為村民驅邪送福。
關于白頭翁的人物形象,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薩力巴鄉一帶曾發生天災和瘟疫,為此,有位叫嘎拉恩德的牧民前往西天拜佛求方,彌勒佛告訴他,在阿爾泰山有位白頭翁能驅除災難。于是,嘎拉恩德便前往阿爾泰山請來白頭翁,結果吉祥之光真的降臨,薩力巴鄉從此風調雨順。所以,人們便以白頭翁為原型創作出了呼圖格沁,以此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而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兩個角色,同樣暗含美好的寓意——孫悟空帶有弼馬溫的身份,表演時他會去村民家中的馬槽添草,保佑馬兒不得瘟疫,豬八戒則會去豬圈添食,保佑肥豬滿圈。
“呼圖格沁”也稱“好德歌沁”,蒙古語意為“丑角”,這是因為表演時演員們會跳吉祥的舞蹈、唱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編歌曲,其動作滑稽可笑,語言風趣幽默,就像小丑一樣,極具喜劇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演時,演員們必須穿特制的衣服,戴特制的面具,而面具尤為重要。在制作面具的過程中,取土、塑泥模、糊面具、晾曬、上色等各個環節,都要說唱敬奉神靈的歌曲,待面具做好后,要將其帶到廟里請喇嘛念經加持,演出結束后還要將其供奉起來,極為神圣。endprint
除了表演藝術,在西拉木倫河流域還盛開著燦爛的文學之花,著名的蒙古族長篇史詩《格斯爾傳》就是典型的代表。
《格斯爾傳》是以蒙古族的英雄可汗格斯爾為原型創作的一部文學作品,從民間口頭創作到定型的書面文學,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漫長過程,大約到明清以后,才以各種手抄本和木刻本廣為流傳。不僅如此,這部史詩還被譯成俄、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出版,在國際上受到贊賞,被視為東方史詩的代表性作品。
關于格斯爾的故事,是這樣講述的:很久以前,在赤峰市巴林右旗東部的西拉木倫河邊,有一片一望無際的草原,主管草原的可汗叫格斯爾,他力拔山兮氣蓋世。后來草原上來了一個長有12個腦袋的妖怪,它咬死牛羊、踐踏牧場,無惡不作,為了保護家鄉,格斯爾與之大戰了49天,最終打敗了妖怪,草原從此恢復了和平與安寧,格斯爾的英勇事跡也因此在草原上廣為傳頌。
為了銘記格斯爾,人們在草原上修建了一座格斯爾神廟,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牧民們都會帶上羊烏叉、黃油、奶豆腐等去神廟祭祀,并頌讀祭文。在長期的祭祀活動中,人們還創作出相關的舞蹈、詩歌,巴林右旗也因此被命名為“格斯爾文化之鄉”。
莊嚴的罕山祭敖包儀式神圣的遼慶州白塔
其實,以格斯爾文化而聞名的巴林右旗,還保留有豐富的蒙古族習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罕山祭敖包儀式。
祭敖包是游牧民族的宗教習俗,于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敖包是在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形石塔,上面插有一根蒙語叫做“蘇力德”的長桿,桿上系著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敖包一般由一個大敖包和數個小敖包組成,總數為奇數。活動當天,牧民們帶著祭品來到敖包,在此膜拜天神長生天(草原游牧部落的主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祭祀結束后,常常還要開展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熱鬧非凡。
巴林右旗每年的祭敖包儀式在罕山舉行,罕山位于巴林右旗東北部幸福之路蘇木境內,海拔1928米,是全旗的最高峰。罕山頂上地勢開闊、平緩,這里的敖包由一大四小組成,山頂還有一個天池,每逢雨水豐沛的年份,池中水天一色,景色迷人。
罕山之所以會成為祭祀敖包的場所,這和罕山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息息相關。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部眾離散,其中一支逃至罕山,由于山上遍布紅褐色的巖石,所以東胡人便將罕山稱作“烏桓山”,這支部族也叫做“烏桓部落”,罕山也被其視為圣山。后來,契丹族建立了遼朝,由于契丹人把黑色視為吉祥色,因此遼朝時罕山被稱為“黑山”。契丹人將黑山視為人死后靈魂的歸宿地,每年皇帝都會親率群臣祭祀黑山。所以,歷史上罕山一直是廣大牧民心中的圣山,而巴林右旗的祭敖包儀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就是罕山祭祀儀式的沿襲與演化。
罕山祭敖包聲勢浩大,神圣莊嚴,每年,周邊幾百公里的人都會趕來參加。在祭祀的前一天,敖包會被裝扮一新,頂部插滿新砍來的翠綠枝條,并圍繞“蘇力德”拉上寫滿經文的彩條。祭拜一般在日出前進行,所以前往罕山山頂的道路整夜燈火通明。凌晨3點,祭敖包儀式在喇嘛的誦經聲中開始,人們往敖包上拋牛羊肉及白酒、牛奶,以此感謝蒼天賜予的豐富饋贈,接著跪拜在巫師腳下,祈求長生天保佑草原五畜興旺(草原五畜為駱駝、馬、牛、綿羊、山羊)。待到晨曦微露,巫師敲動手抓鼓,面向蒼天一跪,祈求上天庇佑這方土地。
在巴林右旗,與罕山一樣神圣的還有一個地方,那就是遼慶州白塔。巴林右旗是遼朝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這里保留有許多城州遺址,遼慶州就是其中之一。遼朝是中國古塔建筑的鼎盛時期,慶州白塔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是一座八角七級、通高73.27米的磚木結構拱閣式塔,造型宏偉壯觀,浮雕精湛細膩。最讓人驚奇的是,白塔頂部鑲嵌了幾百面精美的銅鏡,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這座白塔被當地人視為佛塔,香火常年不斷。所以,許多人在去罕山祭敖包前都會先到白塔祭拜。他們迎著朝陽,把最吉祥的歌獻給白塔,再帶著佛塔降福過的潔白哈達,去參加罕山祭敖包儀式,把哈達系到敖包頂的樹枝上,讓長生天聽到他們最真誠的祝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