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風
自古以來,阿細人信仰萬物有靈,崇拜鬼神,尤其對火情有獨鐘,一生與火結緣,火是阿細人的靈魂、信仰和生命。
密枝祭祀是彝族節日中少見的男人節,女子不得參與,密枝作為阿細人的神圣之地,女性不得入內,這是阿細人世世代代必須遵守的規矩。
祭火隊簇擁著火神像在村內游行,行至分岔路口,火神像會被抬往跳火廣場。這時,畢摩及幾名助手則按既定路線繞村念經驅邪,同時收取舊火。
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進化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進步之一。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原始人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后,才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西方人有“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來天火”的神話,中國漢族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而“阿細”——一個聚居在中國云南省彌勒市西一鎮紅萬村的彝族支系,也有著屬于自己的“取火”傳說: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紅萬村的阿細人都會在自己身上畫滿各種圖騰和祖先崇拜的圖案,在畢摩(祭師)的帶領下鉆木取火,燒雞、煮肉、祭火神、送瘟神,為這個傳說中的主人公——木鄧,舉行隆重的祭火盛典。
紅萬村的火神傳說
紅萬村是一個綠翠纏繞、土墻灰瓦、風情迷人的阿細人村寨。作為彝族的一個支系,阿細人是一個崇尚火的族群,他們視火為生命,視火為元神。自古以來,阿細人信仰萬物有靈,崇拜鬼神,尤其
對火情有獨鐘,一生與火結緣,火是阿細人的靈魂、信仰和生命。阿細人剛一出生,便會在火塘邊舉行命名儀式,死后實行火葬,從生到死都與火相伴。在一年一度盛大的祭火慶典——“木鄧賽碌”上,阿細人通過鉆木取火、火神游行、繪身祭火、赤足跳火、傳統歌舞等活動,以粗狂而張揚的姿態來祭祀火神,釋放火一樣的激情,原始而又帶有幾分神秘。
傳說,遠古的阿細部落沒有火,人們過著沒有光明、沒有溫暖的艱苦生活。有一天,暴雨、雷鳴肆虐大地,風雨交加中,一個巨大的火球突然劃過天際,從天而降,砸向大地,發出山崩地裂一般的響動,先民們被這異象嚇得瑟瑟發抖。等天地歸于平靜,部落首領木鄧克服恐懼,在對光的向往下,率領族人向火球墜落的地方走去。穿過煙霧繚繞的森林,但見巨大的火球恰巧落在了山中最大的巨樹之上。走近細看,巨樹枝干撕裂,伴有燒灼的痕跡,在撕裂的邊沿,還帶著些許零星的火光。聰明過人的木鄧受此啟迪,便用一根木棒,在干枯的樹干上又鉆又磨,歷經三天三夜,在農歷二月初三這一天,終于鉆出了微弱的火苗。他讓人在大樹旁的空地上堆積了許多木材,并用火苗將其點燃,不一會兒就燒起了熊熊烈火,而先民們則圍著篝火歡快地吼叫、狂舞……
阿細人從此告別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生活,學會了用火來抵御嚴寒,用火來燒烤食物,用火來防御猛獸,用火來鍛造鐵器?;鸾o他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脫離了黑暗和寒冷,原先的五色土地上只會開花的莊稼也結出了累累碩果。從此,阿細人將部落里鉆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尊為火神,同時也把自己當做火神的傳人。
在村里,即便是村里最年長的老人,也已經說不清祭火究竟是什么時候留下來的傳統,只記得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的父輩就在老人的指導下祭祀過火神了?;蛟S,只有通過阿細人口口相傳的創世史詩《阿細先基》,才能穿過歷史的重重迷霧,窺到祭火的源頭。
崇拜女陰的密枝祭
農歷二月初二,也就是祭火的頭一天,阿細人還要舉行密枝祭祀,也就是祭火前的準備。他們在村寨附近選定一片茂密的樹林作為圣潔之地——“密枝”,村民放牧、打柴從不會進入這片林地。
密枝祭祀是彝族節日中少見的男人節,女子不得參與,密枝作為阿細人的神圣之地,女性不得入內,這是阿細人世世代代必須遵守的規矩。這天,村里要推出7位父母雙全,家中無災無難,沒有死過貓狗的成年男子,由畢摩帶領進入密枝,然后,村民將按畢摩的分工,殺豬宰雞,燒火做飯,開始祭祀活動。
密枝祭祀實際上是在祭奉一位叫“密枝嫫”的女神。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叫“密枝嫫”的牧羊姑娘,有一天放羊時遭遇暴雨、冰雹、雷霆,她沉著冷靜,迅速把羊群聚攏到一棵大樹底下躲避,別人家的羊群都被冰雹打死,密枝嫫的羊群卻安然無恙。此后,阿細人將大樹視作保護六畜的神,密枝嫫也在此后被認為是神的化身,所以每年二月,阿細人都要到密枝林祭祀,為神靈獻上肥壯的綿羊,既紀念保護羊群的樹神,也紀念美麗善良的密枝嫫,祈求她顯靈保佑六畜興旺,牛羊滿廄。
彝族歷史上存在過漫長的母系制階段,整個社會盛行母權,“以母為大”的觀念使得阿細人產生了對“密枝嫫”這類女神的崇拜。在密枝祭祀前,祭者要將豬的左肩胛骨生剝下來,掛在密枝神樹上。此時,畢摩念的祭詞為《盤格》。彝語中,“盤”與“袋子”同音;“格”意為“裝”或“人”。所以,在這里“盤格”為雙關語,裝入袋子,隱指交媾。肩胛骨象征女陰,將肩胛骨懸掛在神樹上,實際上是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在原始社會里,人們崇拜女陰,注意其構造,尋找其象征物,并運用各種手段來進行或寫實或抽象的表現男女結合的情景。在阿細人心中,生殖、繁衍是神圣、崇高、莊嚴的大事。
男人的裸妝祭火
密枝祭結束后,翌日便舉辦裸妝祭火。這天一早,阿細人就會在主要街道上撒滿松針,擺上碗筷,舉辦長街盛宴——“松毛宴”。從殺豬宰雞、生火做飯,到上菜吃飯,整個過程只由男性完成,女性只能負責擺碗筷、端茶倒水,并不與男性共享宴席。全村男性與游客十余人一組,席地而坐,享用阿細的傳統美食。在過去,先民沒有桌椅,打獵之后就坐在松毛上分享食物,而松毛宴就是通過模擬初民社會的共餐制,來表達對先祖的緬懷之情。endprint

用餐完畢后,參加祭火的人員以小組為單位,赤身裸體,相互化妝,用紅、黃、白、黑、褐五色在赤裸的身體上繪出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圈及火形圖案,從而營造祖先活動的場景。有些男子用樹葉、棕皮、青藤遮掩私處,有的用葫蘆、寶蓮花苞裝飾陽具,還有的則直接將泥漿涂抹在生殖器上作簡單遮蔽。繪身男子的臉部同樣要涂抹顏料——有人將自己涂成面目猙獰的魔王,有人則帶上面具或頭套,將面部全部隱藏起來?;蛟S是因為害羞,生殖器越是裝扮得夸張、裸露的人,真實面目就越難辨認。祭火時,不論開場舞蹈的表演者,還是陪伴在畢摩身邊的助手,都是男人們喬裝的“女性”。他們把自己裝扮成乳房高聳的女人或懷抱娃娃的婦女,肆意嬉戲、逗樂。其中一名陪伴在畢摩身邊的“女性”,則始終要懷抱獻給神靈的祭品——一只白色大公雞,協助畢摩完成整個祭祀儀式。
儀式開始前,畢摩會預先到達取火臺,搭建祭臺、擺放祭品。由數十名壯漢組成的祭火隊到達祭火廣場后,祭火儀式正式開始。首先,畢摩和助手們聚集在一棵百年樹齡的核桃樹下,念祭火經文、祭拜神靈。此后,儀式進入最引人注目的階段——“鉆木取火”:若干繪身壯漢輪流執木棒,在一根枯木的樹洞中用力鉆壓火草。幾番象征性地鉆木之后,一名繪身男子悄悄用打火機引燃火草。因此,枯木很快便會冒出煙霧,這表明阿細已獲取新火種,人群立即歡呼雀躍。取火成功后,一名繪身男子取新火,點燃一尊巨大火神像手中的火把。然后,祭火隊簇擁著火神像在村內游行,行至分岔路口,火神像會被抬往跳火廣場。這時,畢摩及幾名助手則按既定路線繞村念經驅邪,同時收取舊火。
古時,祭火隊經過各家門前時,各家主婦都要揀出火塘中的炭灰送出門外?,F在,由于大多女性也加入了觀看表演的行列,有的人家省略了這一程序,還有的人家預先將舊炭灰、豬油和兩燭香放于門外,畢摩一行人經過時會將舊火取走,并短暫停留,為這戶人家念經除穢。
巡游之后,祭火隊和村民們聚集到祭火廣場上,點燃篝火,圍火狂歡,阿細傳統的文化演出和競技游戲輪番上場,如表演阿細跳月、演唱阿細先基、吹過山號、舞霸王鞭、舉行阿細摔跤等各種民族活動,客主同歡,好不熱鬧。最后,繪身青壯年男子起身躍過篝火,一展他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他們邊叫邊跑,用千奇百怪的姿式和體態語言來表達祭火的涵義。
此時儀式已近尾聲,畢摩及其助手將各家的舊火送出寨門,表明已將村中污穢盡除,人畜得以平安。隨后,畢摩會用一塊鋒利的石頭切斷白雞的脖子,并將白雞和石頭一同扔出寨門。白雞在掙扎過程中離寨門越遠,村寨新的一年就越吉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