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華
摘 要:自主教育要求教師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而施教,就像煲湯或者熬中藥,要靠文火慢慢熬燉。或許,自主教育就是為當前的教育開設的一服中藥,它強調(diào)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授之以漁,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關鍵詞:語文;自主教育;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當代著名哲學家、學者、作家周國平曾經(jīng)在《如果我是語文老師》一文中提出這個問題:“如果我是中學語文教師,我會怎么教學生?”他是這樣回答的:“對這個問題不能憑空回答,而應憑借切身的經(jīng)驗。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在中學時代,什么東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后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fā)現(xiàn)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
在平時教學中,我注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經(jīng)典名著的熏陶中健康成長。2013年我教初一那一年帶領我的學生至少讀過五本名著,即便在教畢業(yè)班時,我也堅持讓學生讀經(jīng)典名著,寫讀后感悟。為了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讀書興趣,我每隔一段時間便開設一些讀書交流與匯報活動,如開展讀名著背名著比賽,進行讀書征文評比,舉辦閱讀筆記的展評活動等,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其次,培養(yǎng)學生隨時隨地寫隨筆的習慣。可以說,寫日記是最好的練筆方式。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往往有著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新教育實驗”課題主持人、當代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旗幟鮮明反復地使用“日記教育”這一概念。
當然,各地有各地的實情。初中學生學習科目多,學業(yè)負擔重,如果我們搞“一刀切”,讓所有學生都堅持寫日記,好像不太現(xiàn)實。但是學生不去寫、寫得少,就談不上進步,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失職。所以,我結合學校的實情,采用靈活的形式,引導學生寫隨筆,讓寫作隨時伴隨在學生身邊,這種練筆方式比起日記來更靈活。為督促學生養(yǎng)成隨時寫隨筆的習慣,我給學生規(guī)定每周隨筆的字數(shù)底線。比如,我給初一學生規(guī)定每周隨筆的字數(shù)不少于600字。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我及時督促與檢查、表揚與鼓勵,并定期開展組內(nèi)評選最佳隨筆的活動,讓學生的隨筆有更多的讀者、更多的評論,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讀書意識與寫作興趣。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養(yǎng)成隨時隨地寫隨筆的習慣。我教過的很多學生曾在隨筆中吐露過:自己最愛寫的就是這種自由作文。所以,堅持讓學生寫好隨筆,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的濃厚興趣,還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這種寫作是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需要。自由寫作,可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愉悅,并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張揚學生的寫作個性,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二、授之以漁,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講讀課文是必考課文,因此教課文便是占用學生學習時間較多的重頭戲。怎樣教呢?我認為教每篇課文,不能僅讓學生掌握一些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更多的是通過教讀這些課文,讓學生獲得某種能力。打個比方,每篇課文就像是一個小臺階,我們在每篇課文中設置一兩個能力訓練點,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某種能力便能夠得以培養(yǎng),時間長了,學生便沿著這些小臺階一步步登高,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各種語文學習能力便得到提高。比如,我是這樣教學《春》一課的:《春》主要為我們描繪了五幅圖畫,即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春風圖、迎春圖。我和學生共同賞析第一幅圖畫——春草圖,從中提煉出賞析寫景語段的方法,即初讀,明確寫了什么景;二讀知道寫了怎樣的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三讀賞析作者怎樣寫的景(運用了什么寫法,哪些詞語用得好);四讀入情入境享受美景。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其余四個段落(四幅圖畫)。另外,我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學習效果的幾個空間:遇到小問題時,在同桌間展示;遇到稍大些的問題,由組內(nèi)交流;遇到主干問題時,在班內(nèi)交流。這樣既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得以有效提升學習能力。同樣,學生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這一學習方法依然適用,因為這樣的學習方法適合學習大多數(shù)寫景美文。
總之,對學生實施自主教育,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耐下性子,讀書、思考,與學生共同發(fā)展,與學生共同去熬那碗既有營養(yǎng)又醇香的“湯”。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國平.如果我是語文老師[J].陜西教育(綜合版),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