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達
“一顆、兩顆、三顆……”撫順雷鋒紀念館的二十二顆五角星,讓“90后”的我和“00后”的他們感到新奇。校長告訴我們,這代表了雷鋒短暫的22歲。1940年出生的雷鋒,1962年因公殉職,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用生命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白山黑水,是一種精神土壤。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54周年紀念日。雷鋒以短暫的一生譜寫了無比壯麗的人生詩篇。一件件小事,使他永遠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史冊,牢牢地印在了億萬國人的心中,成為永恒的榜樣。遼寧是雷鋒的第二故鄉。沈陽是雷鋒活動的主要地區。雷鋒精神產生于遼沈大地。雷鋒在沈陽留下了諸多足跡,沈陽站、八一劇場等地都留下過他的足跡。雷鋒與沈陽結緣分。雷鋒精神與沈陽的城市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雷鋒塑像、雷鋒長廊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書寫著這所學校32年學習雷鋒的歷程,希望學生能了解雷鋒、走近雷鋒、傳承雷鋒。
積極陽光,是一種生活態度。雷鋒出生時,中華大地綿綿戰火,雷鋒成了孤兒。不幸的命運,殘酷的生活,沒有打垮這個年僅七歲的孩子,雷鋒始終保持著積極陽光的心態。湖南解放時,雷鋒主動申請參軍;土地改革時,雷鋒積極參與;讀小學時,雷鋒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一個人在年少時形成的生活態度,甚至會影響這個人一生的生活軌跡。“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的這段話,寫在我校每個教室的前面。每天學生走進教室都會看到這一句話,希望學生能始終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扣好人生階段的每一枚扣子。
無私奉獻,是一種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傳遞,并不像天平那樣始終保持絕對的平衡。奉獻,可能是打破這個平衡的一個因素。雷鋒,自己穿著縫縫補補的舊軍裝,將嶄新的軍裝交給了國家;雷鋒,自己省吃儉用,將攢下的津貼捐給了災區。時代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那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方式早已一去不復返,但雷鋒身上的勤儉節約、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仍是時代所需,不能被丟掉。“有些人說是我傻子,是不對的。我要做一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國家的人。如果說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這樣的傻子,革命需要這樣的傻子,建設也需要這樣的傻子。”這樣的“傻子”,過去需要,現在也需要,將來更需要。“與雷鋒同行,為祖國擔當”,這是我校明德樓內的一句標語,希望學生能增強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
“00后”與“40后”的對話,穿越了時空,卻留下了永恒。新時期,社會發展仍要大力弘揚雷鋒精神,需要涌現更多的“雷鋒式”標兵,需要正能量。助人為樂的事多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少了;人們之間的關心多了,隔閡少了;科學消費的人多了,講排場、講闊氣的人少了;餐食打包的多了,剩菜剩飯少了;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事多了,走形式、走過場的事情少了……“要學習的時間是有的,問題是我們善不善于擠,愿不愿意鉆。”這是我校團委活動室內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話,希望學生能懂得學習一直在路上,所有的難事最怕“認真”二字。
作為青年一代,我們要繼承和弘揚雷鋒精神,將對祖國的大愛、對他人的關愛、對知識的博愛,播撒在遼沈大地上,共同締造幸福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