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內容摘要】當前歷史教學陷入一種窘境,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勾起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體驗式教學無疑是一劑良藥。它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歷史,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讓學生神入歷史,感知歷史。“角色扮演”為體驗式教學方法之一,它一改沉悶的傳統教學方式,將話劇表演引入到歷史教學之中。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法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積極性、活躍歷史課堂,更為重要的是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與把握,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 體驗式教學 角色扮演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歷史學科設立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學生學習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方法與能力,以史為鑒,方可知未來。然而,就以中學歷史課程來說,即使教師不斷創新,相關教學成果層出不窮,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卻一直難以提高,究其原因無非是傳統教學形式無法勾起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為此,我們有必要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進行改進。
一、體驗式歷史教學法實施的原因
當前,中學歷史課堂大多呈現這樣一種狀況:教師積極備課,課件設置精美,教師講述興致勃勃,然而學生卻沒有為此動容,學生在課堂上呈現消極狀態,一節課下來與預期相差甚遠,長此以往就打擊了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就歷史學科本身而言,歷史具有事件、人物久遠,歷史經驗、意義枯燥難懂的特點。對于從沒有將歷史作為一門學科而學習的初中學生而言,其心理特點是以感性認識為主,需要借助于直觀媒介來了解歷史。體驗式教學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就收獲了知識,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也與中學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相吻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體驗試教學的實施——以“角色扮演”為例
體驗式教學,由于學科特點不同,其具體實施模式也不同,比如“案例法、情景模式法、社會調查法、競賽法”等等,不管哪種方式其實質都是改變傳統教學法,倡導師生互動,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的意識。而“角色扮演”屬于體驗式教學的一種新進模式,他將話劇表演引入到歷史教學之中,以一個完整的、動態的歷史情境串起整節課的知識點,讓學生神入歷史,感知歷史。更加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質,使學生自身穿越時空,體驗歷史情境,面對枯燥的歷史文字,無疑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甚者能增強中學生的分析歷史事件、辨別是非之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綜合素養。以下以我的一次區公開課《甲午中日戰爭》展示為教學案例對體驗式教學之“角色扮演”的具體實施步驟做一說明。
第一步:根據表演情節的需要合理將班級學生分組。為便于操作,將班級學生分組,每組指定組織者。在展示課上,展示班級是45人,當時分成了四組,而《甲午中日戰爭》我選定表演內容是兩個,分別由兩個組完成表演任務,為了最大限度增加學生參與性,其它組分配了討論與評價的任務。
第二步: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情節。這一步是表演之前重要的一步,典型歷史情節的選擇可以凸顯本節課的重心以及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展示課《甲午中日戰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黃海海戰和《馬關條約》的簽訂,黃海海戰表現的故事情節我選取鄧世昌與日本戰艦激戰場面,最后鄧世昌和200多名戰士與船共存亡的壯烈場面,此情景主要體現愛國主義情感。《馬關條約》的簽訂主要人物突出李鴻章,故事情節主要突出條約的不平等性、屈辱性,從而激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勿忘歷史,振興中華”。對于中學生而言,有積極的表現欲,但卻沒有表演經驗與技巧,所以在此環節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既不能拘束孩子們的表演欲,也不能讓孩子們表演過于夸張出格。對于故事較多的歷史課,在選取故事情節時,教師可以選定一些,讓學生從中選出,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節課最多不要超過兩個情節表演,否則就顯繁瑣,也難以突出重點。
第三步:根據選定情節進行編寫劇本。此步驟需要小組負責人充分調動本組成員查找資料。劇本不宜過長,表演時間限定于10分鐘之內。學生在編寫《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劇本時,突出了民族英雄鄧世昌的語言與動作,鄧世昌在表演中的語言如:“我們從軍衛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們雖然犧牲了,但是可以壯國家的聲威。”之后開足馬力,朝日艦撞去。這充分體現了這位民主英雄在國家面臨危亡之際,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通過這一情景的展示,使學生仿佛親臨在海戰之中,更加直觀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意義所在。而對于表演的小組以及表演者而言,他們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歷史知識以及影視資料,更加深刻理解了這段歷史對于整個中華民族而言的重大影響所在。
第四步:表演與討論。這是“角色扮演”教學的核心環節,此環節應由學生盡情發揮,教師和其他學生在孩子們表演時作為一位觀眾甚至觀察者。表演時主要人物的選擇也很重要,鄧世昌的扮演小組選了一位平時極具表現欲的同學,而李鴻章的扮演者主要是從相貌特點選取,當時這兩位同學表演的相當成功。而這兩段情節的耗時不到20分鐘,簡潔而明了。表演結束后,教師就事先設置好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加深同學們對此段歷史的認識與理解。“討論”此環節相當重要,我們只有通過討論才能達到學習歷史的目,而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比如對于《馬關條約》簽訂的討論問題設置:“偌大的中國為什么李鴻章態度卻如此卑微,委曲求全?”“此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從今天的教學內容我們得到什么啟示?”通過這些討論從而加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endprint
第五步:教學反饋。這一環節是每節課結束后得失的總結,是下一步教學方法應用更好的依據所在,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是否適用的檢驗。它主要來自于學生和教師的感受與評價兩方面,二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教學反饋。在《甲午中日戰爭》展示課結束后,我及時進行了問卷調查(學生和聽課老師),調查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學生普遍表達喜歡這種教學方法,希望老師能組織類似的教學實踐,鍛煉他們的能力;聽課老師也給予了肯定:學生表演非常到位,道具環保且形象,其他同學配合恰到好處;教師問題設置重點突出,有助于孩子們對歷史事件理解及歷史意義的生成;孩子們在表演中個性與才華得到彰顯,適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征。同時聽課老師給出建議:此種教學方法課下是否會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如果歷史課每課都采取這種方法,是否會影響到其它教學工作?”反饋是檢驗一堂課教學方法應用是否得當的重要一環,目的在于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完善此種教學方法。
三、體驗式教學法之“角色扮演”應遵循的原則
1.適切性原則
所謂適切性可以理解為三方面,一個是要求選擇的情節要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另一個含義是選擇的情節要切合當今的教育、教學實際,并具有典型性;第三還要適合教室這一場地表演,場面不易過大。比如會議(巴黎和會、慕尼黑陰謀),辯論(商鞅變法舊貴族與商鞅、維新派與頑固派)、故事情節性強的(如荊軻刺秦皇、鴻門宴、)等。而一些場面過大的戰爭是不適合表演的。
2.氛圍營造的原則
簡單來講就是在表演之前為了營造適合情節展現的氛圍而準備的一些材料,包括背景音樂、服裝、演員化妝、必備的道具等等。關于這些最好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道具可以用一些廢舊材料做,這樣既環保又有趣味性,又能發揮學生的智慧。如在學習“商鞅變法”時,學生編演歷史課本劇《商鞅舌戰》時,使我沒想到的是孩子們把商鞅與舊貴族兩位演員化妝得如此特點突出。在學習宋代商業繁榮時,為突出交子這一紙幣作用學生自己做了一張交子,相當逼真,后來知道是班級一位繪畫天才制作的。所以“角色扮演”決不僅限于表演,它給了當代中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增加了孩子們的學習自信心。
3.指導性原則
“角色扮演”雖然在于打破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然而在歷史情節的選擇上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或導向性建議。比如在講赤壁之戰時,由于單戰爭場面短時難以表現,這就需要教師提出導向性建議,可以選擇戰爭之前的相關故事突出赤壁之戰在智謀上的較量,這樣孩子們腦洞大開,而此階段歷史故事又多如牛毛,比如“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三顧茅廬(諸葛亮)、蔣干偷書(將計就計)、草船借箭(諸葛亮與周瑜較量)、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苦肉計)、諸葛亮借東風”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做出指導,讓學生從中選取兩個進行表演。這樣既不失學生自主性,又使教學目標明確。再有就是劇本編寫上教師要進行審核指導,不要太過夸張也不要太過枯燥保守。角色扮演法還需要教師把握角色扮演的尺度,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從而使學生表演趨于最佳。
4.討論評估原則
這是激勵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在課堂中的原則。在表演結束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置討論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角色扮演并不在于為了表演而表演,關鍵要促進全體學生“動手、動腦、動情”,真正做到在獲得歷史知識、能力、意識的同時生成情感態度價值觀。
小結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它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一門功課是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是學好這門課的關鍵所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教學形式上突破傳統,體驗式教學無疑是一種突破。在教育發展到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愈來愈認識到,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學生對課程有所了解、思索、創新與實踐。“角色扮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從而培養了綜合素養。欲將體驗式教學法應用得當且靈活,則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1] 王琪 編. 美國青少年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新區實驗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