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
【內容摘要】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中生思想政治核心素養,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認同感。“認同感”影響“實效性”,提升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認同感 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感染的,主動接受內化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只有提升學生的內心“認同感”,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一、內心認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認同感”
思想政治學科的理論性、抽象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存在一定程度的內心“抵觸”,不愿學,被迫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一種“價值內化”的過程,是將思想政治知識內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這就需要學生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認同感”。
思想政治領域的“認同”實質上是一種“價值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所欲達到的“認同”是對其主導觀念的認同,而任何觀念都包含某種價值,都有某種價值內核作為存續的支撐①。只有真正做到“內心認同”,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才能更自覺、主動,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更有“實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認同感”,需要增強“教師認同”、“地位認同”、“價值觀認同”。
愛屋及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認同感”,要增強對教師的“認同感”。教師要提升教學魅力,提升教學效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認同感”,要增強“地位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越發凸顯,社會對“社會科學”的重視程度也越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也越發顯現,這增強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自覺性,增強了“認同感”。例如:教師可以列舉現實生活中“思想歧途”的學生釀成大錯的例子,列舉各行各業,如公務員、考研必考思想政治的事例。增強政治“認同感”的根本途徑是“價值觀認同”,要讓學生從“知識認同”逐步向“價值觀認同”轉變,只有內心價值觀層面增強“認同感”,才能增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自覺性”、“時效性”。
二、內容認同,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接地氣”
政治認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素養,其教育和培養需要特定的知識、方法作為載體和工具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抽象性、時政性,讓學生“強迫認同”,學習政治“低效”。現實生活中,高中課本理論與學生的實際有一定“斷層”,學生認為政治教育就是空話、套話,認為學政治就是“死背”,是一件沒有思維含量的事情;同時,高中課本理論與現實實際有一定的“斷層”,課本的理論知識有一定的抽象性、時政性,學生認為政治教育是“說假話”、“說套話”,學生對課本知識產生“失信”。為此,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亟待需要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接地氣”。構建富有“認同感”的思想政治內容,先要解決“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
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接地氣”,要滲透最新時政資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里指出:課程中的思想政治觀點,要緊密聯系現實社會、生活的實際,與時俱進地調整思想政治內容,體現時代特征,反應地域特色。思想政治內容融入時政元素,給思政教育帶來新的時代氣息,學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被“認同”。例如,在講授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引入現今的消費方式(網購)給經濟帶來的影響,給實體經濟來的沖擊。在講授中國共產黨時,引入習近平施政以來中國的變化,讓學生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
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接地氣”,要融入生活元素。生活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能脫離生活,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生活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日常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會發現生活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講生活與哲學模塊時,利用哲學智慧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煩惱;在講經濟生活時,利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經濟規律,讓學生懂得如何更好的“理財”、更好的生活。
三、以評促教,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更“科學化”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要堅持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上也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其主要含義就是尊重人的需求、重視人的價值,使評價體系充滿“人情味”③。而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片面強調紙質檢測,檢測過于強調單純知識的記憶,知識的“紙質靈活運用”,這迫使學生認為學好思想政治就是“死記硬背”,就是“勤學苦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內心“認同感”和“實效性”。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即讓學生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即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的評價方式“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的考核,更加注重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核,從而增強學生內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
四、以教促效,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多樣化”
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教育方式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有至關重要作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習具有深刻意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理論灌輸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開展實踐、家長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榜樣示范法等④。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陷入“學習疲勞”、“疲于應付”,學生被動接受,而非真正“內心”接受,從而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學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養不能真正形成。傳統教育方法中的許多方法對現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理論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傳授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純粹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內心的“價值觀”,不能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這需要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例如,在講人生價值這一框題時,講清楚人生價值的內涵、評價和如何實現人生價值后,可以設計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人生價值的內涵以及如何實現人生價值。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更易接受理論知識,從而內化為自身的行動,增強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局限于學校,不應完全依賴老師,應“走出去”,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全體學生群體方面進行思想引領,家庭教育從個體層面對自己的子女進行思想引領,將共性和個性結合起來,形成“家校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學校層面,學校可以開展時政理論講座、模擬法庭、“爭當文明使者”等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家庭層面,家長利用在家時間積極與孩子溝通,家長做孩子道德的榜樣、生活的助手,家長與子女一起參加公益活動、道德講壇活動,共同體驗道德的力量,共同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硬性強加”,不是教師個人的“單兵作戰”,而是要加強內心認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認同感”;要加強內容認同,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接地氣”;要以評促教,讓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更“科學化”;要以教促效,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多樣化”。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增強“認同感”,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注釋】
① 奚彥輝、李慶華. 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概念的理論探討[J]. 學術論壇,2015(4).
② 李嵐. 基于思想政治課的政治認同教育內容構建[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5).
③ 李春華. 論構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1).
④ 滕天慧. 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2-10.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