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祥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和教學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初中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更應當打破常規,創新教學方法,尋找既能為學生所接受又能實現教學任務和目標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新
一、引言
在初中這一學習階段,語文作為基礎性學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語文水平直接影響其閱讀與理解能力,因此必須重視語文學習。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初中語文教學日益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衡量語文教學成效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的語文教學過于重視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對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有所忽略,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我們有必要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終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改這一背景下,初中語文在教學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初中語文在其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交流主要是單向的,以教師向學生提問為主要形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同時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往往不會產生質疑,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第二,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是教師進行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自我思考意識;并且安排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忽略了對學生實踐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鍛煉。此外,寫作練習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部分,缺少讓學生進行體驗與感悟這一過程,針對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學生往往只會復述,真正深刻理解和掌握的較少。第三,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進行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并不充分,導致學生的學習方法依然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第四,從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設計來看,由于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認知發展水平,教材的編排與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是相適應的,學生根據教材的層次性循序漸進學習,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思考和學習空間。
三、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創新策略
1.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大膽進行創新
教學實踐表明,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唱獨角戲。即使課堂上有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但這些問題也是以課本知識為依據,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所提出來的。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只是知識課本上的知識,還需要學習由課本內容逐步延伸拓展到其他方面的知識,進行能力的遷移。所以,語文教師不能僅僅充當知識的傳播者,更應充當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打破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聽取不同的意見,不再一味地對學生發號施令,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與能力去自由學習。
學習課外知識時,為各個分段的內容取小標題,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課文內容,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充當著點撥者的角色。
2.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能激發一個人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初中語文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良好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陶冶學生的情感。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以教學目的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中心,采取語言描述、幻燈片或實物演示等方式或手段,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觀感豐富并蘊含哲理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例如,在教學《死海不死》一文時,我拿出兩個玻璃杯,其中一杯裝入半杯清水,另一杯裝入半杯濃度較高的鹽水,然后拿出兩個雞蛋,各放入杯子,讓學生觀察兩個杯子的不同現象,然后聯系課文故事,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
3.運用課文素材,進行適時指導
最新的初中語文教材當中,每篇課文都會安排閱讀或自讀提示,還有圍繞課文內容的課后練習。閱讀或自讀主要是提示如何理解課文內容、訓練重點,提示預習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所需掌握的生字詞的讀音、注釋等。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當對這些提示進行充分把握并有效利用。
例如,《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其預習提示為:“①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語言是‘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②作者從四季物候景象入手,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的有關知識。③概括內容要點。④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表達技巧。”教師可以從這些預習提示入手,明確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在說明事物時生動并富有條理,做好讀書摘要。這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根據這些教學重點對課文進行講解。在這篇課文中,第一自然段就采用擬人手法和優美的詞語,如“蘇醒”“翩然”等,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大自然四季變化的景觀,將其描述成一幅美好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同時通過描述,將自然現象與氣候之間的關系告訴我們。第二自然段則主要采用擬人手法對四季變化進行更加形象與生動的描述。在條理方面,這篇課文的描述都是有跡可循。如第一自然段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時間順序。第二自然段則是按照農事活動的先后順序和總—分—總這樣的結構順序。第三自然段則是以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歷程為依據,按照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來描寫,可見全文各個自然段的敘述都富有條理性。讀書摘要則是要求學生摘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以及重點內容,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由此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至于課后作業,主要是為了加深并鞏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包括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主要內容用一兩句話進行簡要概括;或者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句子意思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對一些有關問題進行揣摩回答;或者在對課外內容有所體會的基礎上,在相關實物提示下對課外內容進行復述等。
4.滲透美育知識,培養審美能力
所謂審美教育,指的是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鑒賞甚至創造等能力。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對審美教育有所忽略。如今,在初中語文課本里收錄有古今中外的許多名篇佳作,這些能夠對學生產生強大的感染和心靈沖擊力,因此,教師可以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講授一些與美學有關的理論,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美學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樹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
例如,在《蘇州園林》的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建筑美學的知識;《向沙漠進軍》可以讓學生知曉什么是激情美和社會美;《散步》則是向學生展示何為人性美。
四、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發展,初中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教學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創新,以此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為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的語文教師,應當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不斷進行教學創新方面的探索,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生動有趣的語文教學課堂,不斷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 龍.淺議基于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學創新[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版),2013(29).
[2]張玉蕾.初中語文教學創新淺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6(8):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