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飛 姜迎新 王承竹
【摘要】目的 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急診PCI術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加用認知行為干預方案。觀察兩組護理干預后焦慮狀態的改善情況,并對其作出比較。結果 對兩組干預之前的SAS評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干預組的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急診PCI術患者采取認知行為干預護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焦慮狀態,促進疾病康復。
【關鍵詞】認知行為干預;焦慮;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08..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起病急,病情重,致死率高,危害性大。現階段,臨床多對本病患者進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在較短的時間之內開通閉塞冠脈,實現心肌血流再灌注,提高搶救成功率[1]。但急診PCI術后由于患者對病情及治療過程認識和了解不充分,從而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問題,嚴重影響疾病的康復。本文將以接受PCI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86例為對象,著重分析認知行為干預對改善急診PCI術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行PCI術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選取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制定的診斷標準;(2)文化程度小學以上;(3)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嚴重智力或語言交流障礙者;(2)意識障礙或認知障礙者;(3)同時患有嚴重其他系統疾病者;(4)腫瘤患者。共納入86例,年齡36~78歲,平均61.5歲。將86例入選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各43例。比較兩組的文化程度和入院時病情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病患都接受常規急診PCI術治療以及各項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同時加用認知行為干預措施[2]。詳細如下:
改變認知。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急性心肌梗死及PCI術的相關知識。采取講解與書面宣傳等方式,對患者開展急性心肌梗死和PCI術知識的宣傳活動,讓患者能更進一步的了解疾病的病因、進展和術后預防,并樹立起正確的認知,消除心中的疑惑,緩解因疾病亦或者是手術應用所產生的不良情緒。利用視頻,向患者介紹本院治療成功的病患,以幫助其樹立面對治療的信心,提高依從性[3]。(2)行為糾正。熱情的和患者聊天,并多用溫和的語言關心、體貼患者,從言行以及請感染上親近患者,讓患者能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以進一步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了解其發病的過程以及家庭情況,同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時找出其當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積極尋找成因,然后再以此為依據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心理護理方案。鼓勵主訴,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并予以其眼神和語言上的鼓勵,以幫助其紓解焦慮等不良情緒[4]。(3)心理干預。在治療期間多和患者溝通,灌輸患者正確的思想觀念,消除其消極情緒。指導患者做適量的放松訓練,囑患者安靜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聽聽音樂、閱讀雜志,緩解焦慮,提高患者積極應對能力。
1.3 評價指標
選擇使用國際ZUNG自評焦慮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簡稱SAS)[5],對兩組干預前/后的焦慮狀態進行準確的評估,具體為:患者根據其自身的感受筆答SAS量表,并由專職護士對其進行評分。此量表共有20個條目,先計算出粗分,再乘以1.25并取整數部分,得到標準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分值介于50~59分之間為輕度焦慮,介于60~69分之間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提示焦慮程度越重。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護理干預前,對照組和干預組的SAS評分比較雖無顯著差異,但在護理干預之后,對照組和干預組的SAS評分都有下降的趨勢,并且干預組的評分比對照組下降的更明顯,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臨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與病情重等特點,且多數患者還伴有瀕死感,而這對于每一位病患來說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特別是需要接受急診PCI術治療的病患,因術前準備時間較短,缺乏對手術過程的了解,加之沒有樹立起面對治療的信心,術后入住CCU臥床休息嚴格制動,缺少家人陪護,使得其更容易產生焦慮癥狀[6]。相關調查表明,多數PCI手術病患在術前都有過度焦慮、緊張亦或者是抑郁等負性情緒,既影響其手術的順利實施,又能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降低預后質量,延長術后病情恢復的時間大[7]。對此,如何積極、有效的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增強自信心,是我國臨床目前研究的一個重點。
認知行為干預乃比較有效的一種心理干預手段,可在維持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達到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行為、紓解焦慮等不良情緒以及增強戰勝疾病信心的目的[8]。在此次研究中,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術病患開展認知行為干預,能減輕其焦慮癥狀,提高治療依從性,確保療效,縮短病情康復所需的時間,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榮,周淑英,湯昌蓮,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早期康復運動程序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9,24(1):74-76.
[2] 袁素平,楊 紅,潘彩霞.認知行為干預對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09,8(1):4-6.
[3] 柳彥君,王承竹,雷利華,等.認知行為干預對PCI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4):3016-3018.
[4] 林輝霞.認知行為干預改善冠心病患者焦慮狀態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4):145-146.
[5] 王福軍,慈書平.焦慮情緒與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關系[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4,13(1):46-47.
[6] 趙成紅.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術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5):648-650.
[7] 邱玉清,劉付逸湘,梁洪球,等.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術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3):352-353.
[8] 劉 榮,李 霞,余美群.認知行為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身心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9):174-176.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