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要】目的 探究心理護理配合康復運動對冠心病患者運動耐力及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 選取商丘市結核病防治所2015年5月~2016年3月治療的冠心病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心理護理配合康復運動。比較兩組運動耐力及心理狀態。結果 對照組干預后運動耐力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比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配合康復運動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運動耐力,并緩解患者內心的焦慮和抑郁情緒,促進治療效果提高。
【關鍵詞】心理護理;康復運動;冠心病;運動耐力;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08..02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病,主要由于冠狀動脈狹窄,出現供血不足,導致心肌出現缺氧、缺血等一系列心臟病,有較高的病發率及死亡率[1-2]。如不及時治療,將會給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上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不良影響尤為重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商丘市結核病防治所2015年5月~2016年3月治療的冠心病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68.35±4.37)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9.13±1.82)年。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7~79歲,平均年齡(68.54±4.18)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9.24±1.7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監測病情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心理護理配合康復運動。①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患者性格、心理及情緒狀態進行評估,而后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疏導及心理支持。包括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耐心傾聽患者及其家屬的訴說,并積極鼓勵其進行情緒及心理表達和控制;并將該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及成功治愈案例告知患者,消除其內心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并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②康復運動。根據患者年齡、基本病情及各項生命體征,制定康復鍛煉計劃。康復項目主要包括:慢跑、有氧步行、打太極等方式,初次運動時間以5min為最低界限,每天2-3次,隨著患者康復情況可進行增加,但不宜過量,在患者進行康復運動過程中必須有護理人員在場,若出現任何不適,及時禁止相關運動。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運動耐力,進行6min的步行測試,進行2次間隔10nin的行走實驗,取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數越高,運動耐力與越好。比較兩組干預后心理狀態,應用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對心理狀態進行評分嗎,負性情緒越嚴重,分數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運動耐力
對照組干預后運動耐力比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理狀態
對照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比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其發病率也呈逐年上漲趨勢,并且該疾病已經成為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3]。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種嚴重的身心疾病,給患者心理及生理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因此針對患者心理及生理實施有效干預,緩解患者情緒,提高生理運動能力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干預后運動耐力比觀察組低,對照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比觀察組高,表明心理護理配合康復運動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運動耐力,并緩解患者內心的焦慮和抑郁心理。其原因為心理護理可有效調節患者心理狀態,緩解其內息的焦慮及恐懼心理,并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康復運動有效促進患者血液循環,促使患者各項身體機能得以提高,通過一定的運動量增加患者肺活量,增強機體換氣功能,從而使運動耐力得到有效提高。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配合康復運動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運動耐力,并緩解患者內心的焦慮和抑郁心理,促進治療效果提高,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亞平.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心理護理探討[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9):1379-1381.
[2] 李建華,等.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6,19(2):321-324.
[3] 謝 巖,范國穎.康復運動訓練聯合心理治療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的影響[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2):226-228.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