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鋒哲 表艷 劉盟盟
133000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
口外弓治療后磨牙空間變化的三維數字化研究
車鋒哲 表艷 劉盟盟
133000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
目的:通過三維數字化測量的方式研究口外弓治療后磨牙的三維空間變化。方法:收治上頜輕度前突的恒牙早期骨性二類患者6例(上頜第二磨牙未萌出),全部采用口外弓頸帶牽引推磨牙向遠中的治療方法。在矯治前、后取研究模型,經掃描、重疊、測量,明確后牙在三維空間的移動量。結果:6例患者磨牙均遠中移位,達到中性偏近中,平均療程10個月。配對樣本t檢驗表明上頜第一磨牙矢狀向、垂直向移動的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寬度變化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1<P<0.05)。結論:口外弓治療是推磨牙向遠中的一種有效的正畸矯治方法;對寬度狹窄的病例建議先擴弓,再推磨牙向遠中;頸帶牽引會同時引起磨牙的伸長,高角病例慎用。
口外弓;推磨牙向后;三維變化
選取2013年起在本院正畸門診經常規診斷后的恒牙早期骨性二類患者6例,性別不限,平均年齡11歲。上頜輕度前突伴輕中度擁擠,下頜牙列整齊,磨牙為遠中關系,上頜第二磨牙未萌出,根形成不到1/2。
矯治方法:6例患者全部取治療前研究模型(硅橡膠),上頜第一磨牙分牙,選擇合適的預成帶環常規黏固,彎制口外弓,使內弓平面與平面平行,使口外弓上緣與上切牙下緣平齊并離開切牙唇面≥10 mm,全部采用頸帶牽引,力量控制在1 500 g左右,每天戴用≥12 h。每次復診觀察磨牙的松動度、覆合覆蓋的變化、磨牙近遠中關系的變化和磨牙近中間隙的變化,每次注意口外弓內弓寬度的調整。直至磨牙關系變成中性偏近中時停止口外弓治療,取研究模型(硅橡膠)、拍攝頜面像、曲面斷層片和頭顱定位側位片。取工作模型制作Nance弓,黏托槽,移動雙尖牙,排齊牙列,使尖牙中性,減少覆合覆蓋,完成矯治。
研究方法:將采集的矯治前、矯治后的研究模型,經激光三維掃描儀(Orapix,Seoul,Korea)掃描后獲得數字三維模型,見圖1、圖2。在第三方軟件(Rapidform)中,將治療前后的三維數字模型,以硬腭區為中心重疊,以矯治后的上頜平面為基準平面(以雙側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尖和中切牙切端中點構成平面)。選擇重疊率最好的左上腭第三腭皺襞近心端為原點,與基準平面平行的寬度向為X軸,垂直向為Y軸,長度向為Z軸,建立三維坐標系,分別測量治療前后上頜左右磨牙近中頰尖三角嵴中央窩起始部頂點的三維坐標值[2]。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數據分析,計算患者矯治前后三維方向的變化,測量結果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6例患者口外弓矯治平均療程約10個月,均達到第一恒磨牙中性偏近中的關系,X線片示雙側上頜第一恒磨牙沒有出現明顯的牙根吸收。雙側上頜第一恒磨牙矢狀向和垂直向均有明顯變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2。
治療前后患者磨牙間寬度也有變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1<P<0.05,說明口外弓矯治后,雙側上頜第一磨牙明顯有遠中移動且有伸長,也存在一定的頰向移位,見表3。
分析治療前后側位片下頜平面角的PP-MP、MP-SN矯治前后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口外弓對上、下頜骨的生長及下頜平面的旋轉無顯著影響,見表4、表5。

圖1 治療前、后數字三維模型

圖2 數字三維模型重疊后圖像

表1 矯治前后左右上頜第一磨牙三維坐標Z軸向(矢狀向)的數值變化(mm)

表2 矯治前后左右上頜第一磨牙三維坐標Y軸向(垂直向)的數值變化(mm)
骨性二類病例的牙列擁擠一般多出現在下牙列,上頜前突、下頜正常的病例一般不伴有牙列擁擠,上頜前突伴上牙列擁擠的病例一般是由乳磨牙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位造成的,如果該病例同時處于恒牙列早期,第二磨牙未萌出,下牙列整齊、無擁擠時臨床多采用不拔牙矯治,如口外弓、擺式矯治器等。其中口外弓治療技術要求低,彎制方法簡單,力量易于控制,比較適合于農村和基層社區醫療單位推廣使用。
本研究中磨牙在三維坐標Z軸向(長度向)上有變化。統計學結果表明,口外弓治療是可以使磨牙顯著性遠中移動的治療方法。臨床觀察發現前磨牙區出現間隙,尖牙低位正在萌出的擁擠病例會出現擁擠自動解除、尖牙自動調整到位的現象,還有唇突度和覆蓋明顯自行變小。磨牙明顯向遠中移位,磨牙關系也由遠中關系改變成中性偏近中的關系,磨牙前段牙弓在自行調整后還有富余間隙,以便二期治療時進一步地減少唇突度和覆蓋。劉敏[3]、李曉彥[4]等的研究結果相同,不只解除擁擠,還可以解決突度。磨牙在三維坐標X軸向(寬度向)有變化,統計學結果是磨牙寬度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李曉彥等報道口外弓可使上頜磨牙遠中直立,可為上前牙提供向后移動的間隙,上前牙的排齊進而使唇突度改變,上、下牙弓尖牙寬度明顯增加,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磨牙寬度基本不變。與該研究結論略有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就是說磨牙頰向有移位,說明口外弓治療對后牙弓有一定的擴弓作用,但不顯著,提示臨床對于需要大量擴弓的病例,應輔以其他擴弓的治療手段。經課題組討論認為存在差異的原因為本研究是在不粘托槽、沒有弓絲的情況下單純使用口外弓推磨牙向后的,有弓絲的束縛肯定會影響磨牙寬度,也可能由測量方法和精度不同引起,具體的內在影響因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磨牙在三維坐標Y軸(垂直向)上有顯著變化,說明口外弓頸帶牽引可以使磨牙伸長,雖然PP-MP、MP-SN值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應用口外弓治療后,垂直向骨面型沒有顯著變化,下頜骨沒有明顯旋轉。章利等的研究顯示頸帶口外弓治療后下頜平面角沒有顯著改變[5],下頜骨沒有顯著旋轉,在下頜骨變化方面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其研究中上頜骨的改變磨牙伸長<1 mm,組間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認為沒有臨床意義,也就是說口外弓頸帶牽引不會引起磨牙伸長,因此上頜骨變化方面與其研究結果不一致。魏明貴等的研究顯示應用微種植體支抗與口外弓治療都會引起磨牙伸長[6],且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是由于磨牙伸長變化顯著,臨床上對高角患者應用頸帶牽引時仍應慎用,至于磨牙伸長而垂直骨面型沒有變化的原因,筆者認為可能與上頜磨牙伸長影響下頜的生長方向或前顱底平面有增齡性改變有關,這些需要進一步研究。

表3 矯治前后右側上頜第一磨牙三維坐標X軸向(寬度向)的數值變化(mm)

表4 矯治前后PP-MP值的變化

表5 矯治前后MP-SN值的變化
[1]趙迪,曹軍,李小燕,等.骨性二類錯合患者上、下頜骨矢狀結構病因機制分析[J].口腔醫學研究,2007,23(1):95-97.
[2]胡煒,艾婷婷,任翀,等.使用改型腭桿輔助壓低過長后牙的臨床研究[J].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2012,19(1):2-5.
[3]劉敏,劉太琪,劉博文,等.口外弓矯治伴輕-中度牙列擁擠安氏Ⅱ類錯合的臨床體會[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3,35(1):18-20.
[4]李曉彥,徐娟,劉永召,等.口外弓推磨牙遠移治療安氏Ⅱ病例Ⅲ度深覆蓋臨床觀察[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2,28(12):755-757.
[5]章利,駱英,王仁飛.頸帶口外弓與下頜多用途弓聯合應用對牙頜骨垂直向的影響[J].上海口腔醫學,2010,19(4):383-386.
[6]魏明貴,呂得志,王國世.微型種植體支抗與口外弓支抗治療上牙弓前突的療效比較[J].同濟大學學報,2011,32(5):52-57.
北京7月手足口病環比增七成
2017年8月8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報,2017年7月1-31日,全市共報告法定報告傳染病20種13 264例,死亡15人。乙類傳染病報告環比下降5.52%,同比上升11.48%;其中痢疾環比上升18.17%,猩紅熱環比下降47.01%,肺結核環比下降11.66%。丙類傳染病報告環比上升35.52%,同比下降14.76%;其中手足口病環比上升74.14%,其他感染性腹瀉病環比上升17.20%。
通報稱,乙類傳染病報告病例數位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痢疾、肺結核、梅毒、病毒性肝炎和猩紅熱,占乙類傳染病報告總數的93.06%。丙類傳染病報告病例數居前3位的病種依次為其他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占丙類傳染病報告總數的97.05%。
(據www.news.cn)
The clinical digital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 by molar distalization with face-bow appliance
Che Fengzhe,Biao Yan,Liu Mengmeng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1330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3D space change of molar after the extraoralarch treatment.Methods:Six patients of maxillary mild protrusionwith skeletal ClassⅡmalocclusion(maxillarysecond molar was not erupted)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molar distalization with face-bow appliance.The result was evaluated by measure the three-dimensional changes of model.Results:In all cases,the molars were displaced in the distal part,and the median duration of treatment was 10 months.Using paired t-test,we confirmed that left and right maxillary first molar mobilit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length,vertical aspects(P<0.01)and in the width aspect(0.01<P<0.05).Conclusion:Face-bow molar distalization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orthodontic treatment.The cervical traction belt will cause the elongation of molar.The cases of high angle should be caution.
Face-bow;Distalization of molar;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4.44
科研項目 吉林省面向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適宜技術推廣項目(2013S006)
Fund projectJilin Province faces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extension project(2013S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