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叢林
如今,城市里的很多人都喜歡在路邊散步,可誰能想到,散步也會遇到麻煩呢?江蘇省盱眙縣的董俊軍在道路邊散步時,被醉酒駕駛電動自行車的騎車人從后面撞傷,騎車人也不幸摔倒且不治而亡。散步者被撞傷,正苦于騎車人已死亡無人買單而懊惱時,卻不料被騎車人的妻兒告上了法庭。散步者自信自己是受害方,理應獲得賠償,可萬沒想到,法院竟判決他賠償騎車人的妻兒巨額損失。那么,散步被醉駕者撞傷,反要倒賠巨款為哪般?江蘇省淮安市的兩級法院經過審理后,對此給出了答案。
現年32歲的董俊軍,家住江蘇省盱眙縣城,是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晚飯后,在小區附近高架橋下的121省道上散散步,是董俊軍多年的習慣。
2016年3月23日,董俊軍吃過晚飯后,像往常一樣出門,沿著省道邊散步。晚8時許,董俊軍正好步行到高架橋下,突然覺得自己的臀部被重重撞了一下,整個人隨之倒在了地上。忍痛爬起來后,他借著微弱的路燈亮光,發現自己是被一輛電動車所撞,而電動車已側翻,騎車男子也倒地不起。董俊軍上前叫喊,倒地男子沒有應答。隨著一股股濃烈的酒味撲鼻而來,董俊軍意識到,該男子是醉酒駕駛電動車,遂打電話報了警。
不一會兒,交警到達現場,見倒地男子傷得不輕,立即叫來救護車將該男子送往醫院搶救,并對董俊軍做了必要的詢問和筆錄。做完筆錄后,董俊軍感覺自己的臀部撞得不輕,也去了醫院。
自己散步,無緣無故被撞傷,雖說傷得不是太重,但治療也花去了近3000元錢,對董俊軍來說這也不是個小數目,董俊軍就想通過交警讓撞傷他的人把醫藥費付了。可是,他找到交警后卻被告知,騎車撞傷他的人叫馮建華,當晚已經死亡。經司法檢驗鑒定,馮建華血液酒精含量為190mg/100ml,為嚴重醉酒駕駛。
既然對方是醉酒駕駛,而且是從后方撞傷自己的,董俊軍確信自己在這起交通事故中沒有任何責任。只是馮建華已經死亡,自己受到的傷害無人買單,他心里總感到有些憋屈。好在損失不大,董俊軍也就自認倒霉了。
可是幾天后,盱眙縣交警大隊向董俊軍送達了一份事故責任認定書,讓董俊軍看傻了眼,直呼想不通:經盱眙縣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大隊認定,造成該起事故的原因有:馮建華醉酒后駕駛電動車上路且對前方路況疏于觀察,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條例》第72條第3項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8條之規定,有明顯過錯,其違法行為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董俊軍在路面寬度7米以上的道路通行,從道路右側邊緣算起,未在路面寬度不超過1米的范圍內通行,違反了《江蘇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第36條第2款之規定,也有過錯。綜上,對于這起事故,認定馮建華負主要責任,董俊軍負次要責任。
有了交警隊的這一紙事故責任認定書,馮建華的妻兒開始多次找董俊軍商討賠償事宜。可董俊軍認為,自己當時在散步,屬于行人,而馮建華卻是醉酒駕駛電動自行車從背后撞倒自己,自己才是受害人。考慮到馮建華已經死亡,自己沒有提出任何賠償請求,已是仁至義盡了,沒想到馮建華的妻兒竟上門向自己討要賠償,董俊軍對此感到十分氣憤,對馮建華妻兒的要求斷然拒絕。
經多次交涉無果后,馮建華的妻兒于2016年5月3日到江蘇省盱眙縣人民法院,一紙民事訴狀將董俊軍告上了法庭。
馮建華的妻兒訴稱:2016年3月23日20時許,馮建華騎電動自行車在121省道馬壩高架橋路段,與行人董俊軍發生碰撞,造成電動自行車損壞,馮建華當場死亡,董俊軍受傷。該事故經盱眙縣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大隊認定,馮建華負事故主要責任,董俊軍負事故次要責任。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故請求法院判令董俊軍賠償各項損失239055元。
明明自己被醉駕的馮建華撞傷,自己不但沒有得到任何賠償,反而被馮建華的妻兒告到法院,董俊軍感到十分委屈。為此,針對馮建華妻兒提出的訴訟請求,董俊軍辯稱,盱眙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做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中認定的事實及責任劃分錯誤。該事故認定書認為他事發時在道路邊緣1米范圍外行走的依據不足,交警隊未進行痕跡檢查,考慮到死者馮建華為醉酒駕駛,其駕駛電動車行駛軌跡必然不會穩定,他被撞擊后的位置也會有所移動,因此,僅憑電動車倒地位置即確認這一事實是錯誤的。而且他還認為,即使他超出路邊一米范圍外行走,該行為與事故的發生也無因果關系。事故發生后,他也住院治療花去醫療費用2945.54元。
盱眙縣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法律保護,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本案系交通事故引發的侵權責任糾紛,爭議焦點在于盱眙縣公安局交警隊對事故發生的事實認定及責任劃分是否準確。處理事故交警陳述,現場勘驗事故車輛扭印距道路右側為1.45米,而該扭印即為事故車輛撞擊行人的瞬間前輪胎與地面摩擦留下的痕跡,同時董俊軍陳述事故發生時其在前面步行,車輛突然撞擊其臀部,再結合事故車輛大燈損壞,車頭部位凹陷的情況,得出董俊軍系事故車輛車頭位置直接撞擊其臀部而非車把手刮擦,故現場留下的扭印與行人行走的痕跡是一致的,所以得出事發時董俊軍是在距道路右側1米范圍外行走這一事實。董俊軍在沒有證據推翻這一事實認定的情況下,法院對盱眙縣公安局交警隊做出的事故認定書中認定的這一事實予以確認。而董俊軍的行為顯然違反了《江蘇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第36條之規定:車輛、行人應當各行其道。沒有劃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的道路,機動車在道路中間通行,非機動車、行人應當靠道路右側通行;路面寬度7米以上的,從道路右側邊緣線算起,行人應當在路面寬度不超過1米的范圍內通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應當在路面寬度不超過1.5米的范圍內通行,其他非機動車應當在路面寬度不超過2.2米的范圍內通行。該違法行為顯然也是造成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相對于死者馮建華的違法行為,該行為過錯程度較小,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被告承擔次要責任并無不當。考慮到這一案件的特殊性,死者醉酒駕駛二輪電動自行車晚間在道路行駛,而董俊軍系行人步行,死者自后方撞擊前方的行人,卻造成了醉酒者的死亡,若為此董俊軍要承擔大額的賠償義務,則普通社會公眾難以理解,考慮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法院在具體責任劃分比例上酌情考慮由董俊軍對因死者死亡造成原告的各項損失承擔15%的責任即為117428元。董俊軍辯稱其事故發生后也花去部分醫療費,因其未要求在本案中一并處理,也未提供證據證明,故法院暫不予理涉,他可以另案主張。
2016年11月2日,盱眙縣人民法院依法做出了一審判決,判決董俊軍于本判決生效后二十日內賠償馮建華的妻兒因馮建華死亡的各項損失合計117428元。
一審判決后,董俊軍不服,向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在上訴中,董俊軍稱:首先,一審判決依據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是錯誤的。第一,對他的過錯行為即行走地點超過1米范圍的事實認定有錯誤。他被死者從后面撞擊之前,行走的位置確在距道路邊緣1米范圍內。第二,死者醉酒駕駛,行動也不可能穩定,他被撞擊時肯定有移動的事實,后倒地也短暫昏迷;盱眙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沒有證據證明他被撞擊前行走的位置超過路右邊邊緣線1米范圍。第三,交警也沒有對他本人行走的痕跡進行勘驗的直接證據,來證明他行走在距路邊超過1米范圍的路上。其次,一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距右側邊緣不超過1米”解釋錯誤。在晚上,路上幾乎沒有車輛,路兩邊邊緣模糊,行人很難保持距路右邊邊緣1米范圍內。另外,上訴人在超過1米范圍的路面上行走與他人因撞擊而摔倒死亡沒有因果關系。故一審法院將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定案依據是錯誤的。綜上,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他不承擔賠償責任。
馮建華的妻兒則表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請求二審法院依法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一審判決并無不當,故于2017年3月30日做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文中人名系化名)
〔編輯:潘金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