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傳芝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我國,具有明顯差異的地理環境影響著人們不同的飲食偏好,進而形成了東西南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如今,雖然交通發展,人口流動加大,各地飲食出現了大融合趨向,但總的原則依舊沒有發生變化。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反映出人們的飲食習慣與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系。
南方清淡
清朝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北方人嗜濃厚,南方人嗜清淡。”南方天氣熱,夏季易出汗,人體外熱內虛,脾胃消化功能較弱,不適宜消化太油膩的食物。而甜味食物可以裨益脾胃,所以南方人夏季有喝甜水的習慣。同樣,身體消耗大,需要以湯補之。南方人擅長煲湯,大多會在湯里面加些補益的藥材,多在飯前喝。南方還有夏季喝涼茶的習慣,在普通的茶水里加入清熱除濕的中藥,以補充體液、除暑濕。雖然名為涼茶,但水是熱的。天氣濕熱,人體外熱內虛,飲用涼水會損傷脾胃。
北方味厚
北方氣候偏冷,一年只能種一季農作物。尤其在東北,冬季天寒地凍,沒有新鮮蔬菜,為了度過寒冬,咸菜、酸菜便應運而生。菜品味道厚重,人們就可以吃下更多的“飯”,有足夠的能量度過寒冬。現在雖然北方冬季也可以供應新鮮蔬菜,腌制菜有所減少,但想養成少鹽的健康飲食習慣還需一定時間。天氣寒冷時,人多喝點湯會覺得暖和。北方人喝湯,多為菜湯或湯菜,主要是飯后喝。溫度低時,人體皮膚腠理緊致,熱量包藏在體內,內熱重,不能像南方人那樣經常喝“補湯”,否則很容易“上火”。
東部辛辣
以我國太行山為界,其東部及東北部地區的人們口味以辛辣為主,喜歡吃大蔥、大蒜。山東盛產蔥、姜、蒜。此類調味食材味辛,性溫。所謂辛,指的就是辣,能開能散,可以使人體閉合的汗毛打開,加快氣血運行。溫,可以增加身體熱度。中醫講四氣、五味:四氣又叫四性,指溫﹑熱﹑冷﹑寒;五味,指辛、酸、甘、苦、咸。食用煎餅卷大蔥或者大蔥蘸大醬,一方面可以刺激味蕾,增加食欲;另一方面能夠加快人體氣血運行,使周身溫暖。當地百姓還利用蔥、姜、蒜治療因風寒引起的怕冷、打噴嚏、流鼻涕等。比如用蔥白煮水、生姜紅糖煮水驅風寒,用烤大蒜治療因受寒引起的腹瀉等,物盡其用。
西部喜酸
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區的人們喜歡吃醋,口味以酸為主。黃土高原地區水土含鈣過多,人們多食醋,有利于消除體內的鈣沉積,預防結石病。古代先民認為,天下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組成,彼此之間相生相克。山西土地硬,多板結。根據五行原理,木克土,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需用木來疏肝。《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酸為木;能收、能澀、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收舌。山西地區的人多食酸,可促進食物軟化,增強人體木性,養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化萬物。從上述不同地區飲食習慣的差異中,我們了解到地理環境及氣候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偏好。同時,也看到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智慧與哲學觀。endprint